山河锦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 知识背景:古文家学渊源 法学学士 经济师 哲学硕士.

博文

天下家训拾遗——集与注1,穷家出骄子,娇子如杀子

已有 7509 次阅读 2009-1-2 15:34 |个人分类:诗在民间--------民间拾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1

富家出浪子,穷家出骄子.

注:
论语说:富而无骄易,贫而好礼难。

这些话,都是对富人和穷人的全盘否定。或者是对贫富的全盘否定。

这里说的全盘否定是指贫富都不能够必然地导致道德的高尚或者卑下。

2

娇子如杀子。

注:
娇惯孩子,就是害孩子。

俗语说:打是亲,骂是爱

意思一样。

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

大概因为父亲一般严厉。俗语说“慈母严父”。所以父亲才真正有教育后代的责任。

宁可少吃一口,不能多吃一口。

注:
从养生角度讲,饮食不节,杀人顷刻。

但是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就,给孩子多吃一口,就会使他娇纵,给他少吃一口,他可能会稍微谦逊。

这句话本来就是针对孩子的养育说的。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注:
平常我们只能听到最后一句。在这里,就把这句格言的前后都收齐了。

礼记说:
少年若天成,习惯若自然。

现代格言讲:细节决定成败。

5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注: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讲一个人小时候,他偷了邻居的东西,他妈没有批评他,他就形成了偷窃的习惯。

长大后他就成了盗贼,有一次被抓住了,判了死刑。

临刑时,他说要吃他妈的奶,他妈很疼爱他,就让他吃。他就咬住他妈的奶,把他妈咬死。他妈死的时候,问他“你说想吃奶,为何咬我。”他就说,我现在这样,是你害的。我小时候偷人,你不教育,让变成了现在这样。

6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注:

是说小孩三岁的行为,往往决定了成人时期的行为和品格。七岁时的行为往往决定了终身的行为和品格。

所以对小孩的教育一日不可放松,否则,后面想纠正很难。

相似的格言是:

在孩子出生时开始教育,已经晚一年。

7

教妻初来,教子婴孩.

注:

出处是山西吕梁。

意思是要让妻子有教养,就应该在妻子刚来的时候,就要认真教养。

要让孩子有教养,就应该在小时候就认真负责。

小孩子,今天是这样,明天还是这样,后天还是这样,一辈子都是这样。

人是习惯的奴隶。

因此,每天的小事情决不可粗心大意,不可敷衍了事,不可得过且过。

不对的事情都必须纠正。

对谁都可得过且过,但是对小孩不可。

论语说,爱而能勿劳乎,忠而能勿诲乎。

是说,爱护一个人,必须让他多锻炼,多干活;

关心一个人,就必须对他多教育,多批评。

8

礼多人怪

注:

这是在西安和关中听到的。

俗话里面是说"礼多人不怪"。

这样讲也是对的,这句话是说出门的时候,应该讲礼貌。

所以俗话又说,“出门不懂礼,多走三十里。”

但是日常生活,礼貌多了,礼节多了,也会有害。特别是陈风陋俗都是所谓的礼节,更是祸害。

农村里面,还有一些城市里面,为了喜事丧失而破产,真是礼节为祸害。

礼多人怪是说什么呢?

也可以参照《礼记》。

其实这“礼多人怪”有很深的出处,竟然是《礼记》。

礼记》一口气评价了《诗经》的诗教、尚书的教育等的弊端。

同样也不客气地讲了《礼经》的弊端。就是“礼多则烦”,

应该是说礼本来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利益,但是反过来也会给人们带来负担。

从这句话也可以体会出如何做学问,做学问不能只读书,还必须游学。

有些知识没有写到书本,而必须向民间学。

9

穷养儿,富养女。

注:

这句话是近来在太原多次听到的。

意思是对儿子的培养要注意艰苦朴素,对女儿的培养要注意物质文明,注意典雅,注意有上流社会的品味。

其实,在这里主要是想强调对女儿的教育。

过去几年社会还贫困,许多女孩在嫁人,不过是为了找一个有房子的。

如果双方父母都有钱,女人结婚就会少不少顾虑。

关于艰苦朴素,近年也有许多说法。例如: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

 

另外,在2008-6-5发表《养生格言(拾遗集与注1)》

引用地址: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94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74-42353.html

上一篇:治学格言拾遗——集与注1
下一篇:禅诗例说:坐看风云起,行向路尽头.
收藏 IP: .*| 热度|

3 刘玉平 马昌凤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