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男说诗词(30)陆游迟暮,愤懑满腹
陆游的诗词以豪放著称,其豪迈、放达,不亚于苏东坡。其豪放主要体现在一生主战,但总是壮志难展。看他的诗词,似乎是冲锋陷阵的英雄。但终其85岁漫长的一生,亲临抗金前线的经历只有在大散关的八个月而已。虽处前线,但并未发生战斗,没有辛弃疾那样斩将擘旗的战斗经历,有的只是一生为抗金奔走呼号。
旷达的陆游从科举考试起受秦桧排挤,到为官浮浮沉沉,他都能坦然接受。但他一生多次给不同的领导,直至给皇帝献计,切望北伐抗金、恢复中原,呕心沥血写出《平戎策》,却一计不曾见用,无可奈何。正如辛弃疾描述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满腹的雄才大略,却只能做做文官、闲官,自然不能没有牢骚。我曾在理工男说诗词(8)中说过陆游的牢骚,那牢骚不过是不被重用。可陆游到了61岁,已经过了现在的退休年龄了,对宋朝人绝对是暮年了,他已经明显感到他的宏图大志怕是今生今世也难实现了,那心情就不仅仅是发发牢骚就能排遣的了,他已经是满腹的愤懑。为着这愤懑,他写了五首一组的组诗,其中第一首最为有名。
书愤(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理工男说】
书愤,就是要书写、抒发自己的愤怒。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年轻的时候,尽管经过了科举的挫折,但秦桧死后就因受皇帝赏识而被调入京师,屡屡献计献策,意图成为恢复中原的中坚力量。他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和皇帝的信任,一定会平步青云,宏图大展,哪里料得到世事艰难,前途坎坷?年轻的陆游北望中原,壮志冲天,气吞山河。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述的是陆游年轻时候的军旅生涯。陆游曾任镇江府通判,跟随名将右丞相张浚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今南京)、镇江之间抵御金兵。楼船是宋军的一种战船,因船上高大有楼而得名。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楼船夜雪瓜州渡”是说陆游当年乘楼船、冒风雪游弋于长江防备金兵过江的军旅生活。铁马指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陆游入其军幕,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铁马秋风大散关”是说陆游在秋风中乘铁马奔走于大散关,谋划抗金。可遗憾的是仅仅八个月王炎就被调回京城,陆游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年轻时,陆游自诩为塞上长城,以为有了自己的抗敌决心与本领,就像长城一样让金国人不敢进犯。可直到自己已经老迈,对镜自顾,两鬓斑白,头发稀疏,壮志仍然没有实现,所谓塞上长城只成了空谈。年老的陆游终于感受到了无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称赞诸葛亮。诸葛亮以弱蜀抗强魏,六出祁山,力图归复中原,屡败屡战,壮心不改,以一篇《出师表》而闻名于世。悠悠千载过去,谁能与诸葛亮比肩呢?古人把兄弟中的老大称为“伯”,老二称为“仲”。比如刘邦排行老三,他作小吏时,他爸爸(刘太公)总嫌弃他不务正业,不如他二哥勤奋耕耘,积累家产。后来他做了皇帝,就问太公“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如今我所成就的家业和二哥(刘仲)谁多?]”因为老大老二紧挨着,相差不大,所以称两个人相差不大的时候就说“处于伯仲之间”,意思是分不出谁更大或更好一些。反问“千载谁堪伯仲间”是说千年以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比呢?这里固然反映了陆游对诸葛亮百折不挠、意图恢复、死而后已的钦佩,也有陆游自己以诸葛亮自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的心态。
全诗以少年的壮志和暮年的无奈反复对比,反衬出作者的激愤。但末句以诸葛亮自比,仍然抱着运筹帷幄、上阵杀敌的渴望。直到他将死之时,嘱咐子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那才是自知今生中原恢复无望,悲凉到了极致。生不逢时,奈何奈何?
20250512写改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3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