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节 曹嵩之死(二)
(1)曹嵩之死,究竟是193年还是194年?
曹磊的硕士论文,最关键的一点误区,就是将曹嵩之死的时间,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固定在、而且是非常顽固性地认为,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这就造成“陶谦有无杀害曹嵩的动机?”这个结论质的变化。
按照曹磊的推论,是这样的:194年春,在琅琊郡(认为这个位置是在山东日照的网络作者们,可以歇歇了)避难的曹嵩一家去充州投奔曹操,当曹嵩一家行至泰山郡华县时,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派兵接应并护送,可是未等应劭兵赶来,陶谦派来的骑兵已杀到。于是曹嵩、曹德等尽皆被杀。当应劭率兵赶到时,“阖门皆死”……
曹磊的结论是:张闿就是受到陶谦的指示,杀了曹嵩的。陶谦要杀曹嵩一家的原因,是《后汉书·应劭传》说的“徐州牧陶谦宿怨曹嵩子曹操数击之”。
这个结论相当奇怪!
按照曹磊的观点,陶谦的军事实力远远弱于曹操。“而这一后果将会给他和徐州带来什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句话,是曹磊自己企图否定《吴书》的时候说过的。假设张闿杀死曹嵩的结论成立,那么,陶谦应当虔诚地完成追凶、谢罪,“尽全力弥补过失,避免与曹操刀兵相见”。
这里重新借用曹磊本人说过的这句话:如果是张闿不听话,自己杀死了曹嵩,虚弱的陶谦,固然需要“尽全力弥补过失,避免与曹操刀兵相见”。那么,陶谦为了曹操的“数击之”的宿怨,直接指示张闿杀死曹嵩,就不用考虑“这一后果将会给他和徐州带来什么”以及“避免与曹操刀兵相见”了吗?
在曹嵩刚死不久的时候,我们假设:(1)曹操能够弄清真凶是谁;(2)曹操弄不清真凶是谁。这两件事情的概率,各占50%。
如果事件(1)不幸成立,那么又存在另外两种可能:(1)曹操弄清了真相,是陶谦指示部下干的;(2)曹操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是陶谦的部下不受约束干的。
很显然,这两个亚分类事件中,亚事件(1)造成徐州被屠城的概率,远远大于亚事件(2)。此时,曹磊同学怎么就不再谈及“而这一后果将会给他和徐州带来什么,他不可能不知道”了呢?
当然,我们考虑问题需要彻底、全面、系统,不戴任何有色眼镜。
在下述两种情况下,陶谦也会杀死曹嵩。即,(1)他无论杀死不杀死曹嵩,徐州迟早是要被曹操吞并、屠城的;(2)陶谦的某些亲人,如同曹操的亲人曹嵩一样,在战场上被曹军手刃。迫使陶谦纠集徐州全州之力,也要与曹操拼命硬刚下去。
那么,曹操对陶谦这个“数击之”,是不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导致陶谦宁肯徐州生灵涂炭,也要弄个鱼死网破?
按照曹磊的“两征徐州”论,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次在193年秋,即《三国志·武帝纪》所载之“(初平四年)秋,太祖征陶谦……”《三国志陶谦传》所载之“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曹磊在此备注了一句【此时曹嵩尚未被害】;
第二次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夏,即《三国志·武帝纪》所载之“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以及《三国志·陶谦传》所载之“兴平元年,复东征……”,曹磊在此备注了一句【此时曹嵩己被害】。
第一次打仗的原因,曹磊认为,是《武帝纪》云:“(初平四年,193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以及《陶谦传》云:“下却阙宣自称天子,陶谦初与合从寇掠,后遂杀阙宣,并其众。初平四年,太祖征谦……”。
呵呵,按照曹磊的说法,曹操干得是完全正义的事业。阙宣造反称帝,而且与陶谦当初是合伙在一起的。这两个人,取泰山郡华、费,略任城郡。曹磊写道:“作为兖州牧的曹操,怎能坐视不理,自然发兵讨谦。”好像曹操就是为了维持汉献帝的唯一性,站在这个较高的政治站位上,发兵打击陶谦、阙宣联军。其次才是光复泰山郡华、费,以及任城郡等兖州地盘。
那么,后来陶谦很快就击杀了下邳天子阙宣,“汉献帝唯一性”的政治目的早已达到,陶谦也退兵了。曹操的政治目的象曹磊说的如此高尚,他有什么毛病,在几个月之后的秋季,去打击击杀了反贼阙宣的陶谦呢?
而且,曹操和陶谦的交锋,曹磊漏掉了一次,即192年龙凑之战的外围战场,公孙瓒集团“单经屯平原,刘备屯高唐,陶谦屯发干”,被袁绍和曹操合兵击破的一次。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并非发生在徐州,而是陶谦主动进攻到了兖州,那么“两征徐州”论仍然似乎是成立的。
我为什么说“似乎是成立的”?
因为,曹军进驻徐州境内的战争,在陶谦病逝之前,只有唯一的一次!
从193年秋季到194年夏四月,曹操的军队就一直呆在徐州境内没有撤出。在秋季的战争中,曹操首先进攻彭城(狭义的徐州),逼陶谦主力决战,但陶谦退保郯城。曹军久围郯城不下,开始拣软柿子捏,夺取其他军事据点10多个,军粮不继,就夺取民间物资,以战养战。到194年4月,吕布偷袭兖州,回军。之所以有人认为“两征徐州”,是因为从陶谦的立场上来看,193年10月~194年正月,曹军没有直接进攻他的郯城,而是在攻克其他城市。194年2月,重新加大了对郯城的打击。这个“复往攻陶谦”,指的并不是“第二次打击陶谦的徐州”,而是“第二次打击陶谦所在的郯城”。
报仇的曹军浩浩荡荡,打了10多座城,遇到硬钉子郯城打不下,没饭吃了。于是回到兖州补充营养,194年卷头重来,有这么搞笑的事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种规律。
因此,实际上除了陶谦死亡之后的刘备执政期,以及除了陶谦屯兵兖州东郡的发干为公孙瓒占场子的主场作战,曹操只有唯一的一次征伐徐州战争,打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陶谦与曹操在192年已经交恶,陶谦有没有护送曹嵩出境的可能性呢?
《三国志·武帝纪》云:袁术与袁绍有隙,袁术求援于公孙瓒,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袁绍。太祖与袁绍会击,皆破之。
于是,曹磊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两相比照,可见,陶谦也参战了,而且“皆破之”表明其肯定与曹操发生了战争。因此,早在初平三年,曹操便与陶谦交兵了。可知,无论曹嵩是死于初平四年还是兴平元年,在其被杀之前,曹操都已经与陶谦发生了战争。试问陶谦派兵护送曹嵩一事怎么可能会发生?”
曹磊这句话的逻辑,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其实,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当191年1月,袁绍极力将刘虞立为皇帝时,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与袁绍唱对台戏。
191年6月间,曹操对袁绍的宏伟战略【“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不以为然,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192年12月,曹操使者派去长安,【定陶董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
公孙瓒对刘虞亲口说出:【术有异志】【术诈,未可信】。
193年2月,刚在淮南站稳了脚跟的袁术,马上声明自己是扬州牧,兼“徐州伯”,俨然已经把盟友陶谦的地盘,划归到自己的门下。
公孙瓒和袁绍这两个各自派系的老大,经过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在193年1月长安朝廷劝和时,公孙瓒也写信给袁绍:“赵太仆以周、邵之德,衔命来征,宣扬朝恩,示以和睦,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昔贾复、寇恂争相危害,遇世祖解纷,遂同舆并出。衅难既释,时人美之。自惟边鄙,得与将军共同斯好,此诚将军之眷,而瓚之愿也。”
那么,“陶谦屯发干”这件事,实际上也就在两个老大公孙瓒和袁绍的主战场白热化之际,撸撸袖子、站站场子而已。192年9月,长安政权在贾诩“奉国家以正天下”的指导思想之下,开始劝和关东诸军。
193年1月公孙瓒和袁绍被朝廷使臣劝和,直到195年才重新开启战争(潞北、鲍丘)。曹操遣使奉贡得到了实惠,193年4月陶谦遣使奉贡,成为徐州牧。刘表更是在192年10月已经成为荆州牧和镇南将军。陶谦也废止了与其初期合作的、自称天子的叛贼阙宣,以向长安政权表忠心。
在这种全国性大和解的大背景下,陶谦将曹嵩礼送出境,以便曹操不继续报复192年冬他“屯发干”的一点小过节,有什么不合理呢?
这里要修正曹磊的一句话:“曹操都已经与陶谦发生了战争。试问陶谦派兵护送曹嵩一事怎么可能会发生?”
答案是:正是由于曹操先前已经与陶谦发生了“站站场子、撸撸袖子”的小规模战争,因此才有可能发生陶谦派兵护送曹嵩的事情!
(3)我这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为陶谦洗白吗?
不是。陶谦,其实是个很矛盾的恶人。但需要就事论事,你不能看到一个人坏,就认为一切坏事都是他干的。
之所以我说陶谦“矛盾”,是因为,有许多事情大出读者的意外。
你能够想象到吗?二战期间,在波兰处死几百万犹太人的希特勒,偏偏是个有严重晕血症的人?平时吃饭凡是涉及动物肉的例如火腿肠,一概不吃,只吃米饭和青菜?
如果我说陶谦渴望战争,又渴望和平,你能不能理解呢?
如果我说,陶谦渴望的是关东联军与关西军阀的战事常年累月地打下去;而在自己所在的徐州,千万不要发生任何战事,哪怕自己的军事实力碾压曹军,也要回避正面交锋,你就理解了吧?
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地区如果发生了打仗,就会流出大量的移民。
对于流入地而言,有的地方难民的涌入是一种灾难,就象公孙瓒在东光,死命扛住青州黄巾进入幽州,就象袁绍自从长安政权劝和之后,193年一整年都在剿匪。
而对另一些难民涌入地而言,这就是廉价的劳动力,是战争后备兵源,是至高无上的财富。你可以看看三国十三个州的行政区划。凡是大州,如幽州、并州、益州、荆州、扬州,总人口却很少;凡是小州,如兖州、青州、徐州,面积很小,人口密度很高。为什么?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他们的屯田,可以为战略物资的积累,创造出难以估量的潜力。
换句话说,谁掌握的人口多,谁的势力就大。
后来的孙权3次打击江夏,每一次都要从荆州抢走大量的劳动力。
靠着涌入的人口发达起来的州或郡,最典型的,就是陶谦的徐州,张鲁的汉中,曹操的兖州。
因此,190年1月关东联军讨董时,陶谦不参与,但是渴望这场战争能打下去。191年11月,当各路诸侯都在抢地盘的时候,陶谦希望扶植朱儁,成立二次讨董联军。当192年7月,李傕和郭汜已经执政,陶谦又打算扶植朱儁,成立“讨李傕、郭汜联军。”
虽然,陶谦慷慨地将手头的丹阳精兵送上前线,但相比较涌入人口的巨大利益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也是挑起其他地方的战争的必备付出。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清楚了。当公孙瓒和袁绍白热化战争打响时,陶谦比任何人都渴望这场战争能继续下去。而一旦长安政权劝和了公孙瓒和袁绍,陶谦又比谁都更支持和平。
因为,公孙瓒和袁绍的巅峰对决已经停止了,爆发在徐州的战争,是陶谦最不愿意看到的。陶谦完全有找曹操和谈的动机和条件。三国演义写道“太守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纯笃,向欲结纳曹操,正无其由;知操父经过,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大设筵宴,款待两日。”,这句“向欲结纳曹操”,其实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出于对“发干之战”遭受曹军报复的恐惧,改善以前曾经恶化的睦邻友好关系。虽然,罗贯中这一句“为人温厚纯笃”是很明显的洗白,但你不能认为,“向欲结纳曹操”就不成立。如果这个“向”是从193年1月到193年6月这半年期间,在全国一片和解声的形势下,陶谦派遣使者到兖州结纳曹操,是完全有可能的。
(4)人数上的秘密
我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很诧异的事情是:“辎重百余辆”与曹家人数、张闿带领人数、应劭人数之间的矛盾。主要的问题是:谁才是“辎重百余辆”的运输团队?难道是虚构的木牛流马?
受《世语》一书“阖门皆死”的印象的影响,我们都认为曹家被杀了很多人。可是,到底死了多少人呢?后来我们看到,曹洪、曹仁、曹纯、曹休、曹真……仍然有如此庞大的曹家团队。
按《三国演义》的写法:“当日接了书信,便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馀人,带从者百馀人,车百馀辆,径望兖州而来。”这样安排,那就是“车百馀辆”由从者“百馀人”,一人负责一辆,很好地解决了“运输问题”和“阖门皆死”的问题。虽然,罗贯中隐去了“辎重”二字,免得引起歧义,害怕人员不够,根本无法推这些车辆。但却有个绕不过的问题:即使应劭没有来,曹家40余人,连同从者100余人,面临《吴书》说的“都尉张闓将骑二百”,怎么会毫无还手之力呢?因为张闿一方,无论各种历史看来,几乎是毫发无损的。曹嵩当初到琅琊郡避难,难道就带着如此100多个废物“从者”前去避难?避个锤子?
于是,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不得不把张闿所带领的人数,从《吴书》的200人,调整到了500人。
很显然,罗贯中也不相信《世语》的说法,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陶谦的徐州如果当时就有数千骑的话,那绝对是匹敌于公孙瓒了,比曹操和袁绍都要厉害的多。不过,罗贯中在讽刺曹操的时候,却又相信《世语》的话了:“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可是,其他基本历史书,都没有提到“阖门皆死”。那么,有没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死者仅仅是曹嵩和曹德,就连“肥妾”也是照着吕布196年的经历虚构的?曹嵩避难,不带正妻,带着一个体态又并不吸引人的妾干什么?
原因是,《世语》如果指明了正妻,那必然是有名有姓的,可是曹嵩正妻的归宿,或许官修史书肯定会记录的。那么,“妾”,也就成了烘托现场惨烈的陪葬人物,反正没有人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这样,张闿的军队在对付这样三个人的时候,可以实现自己一方毫发无损。可是,一百多辆辎重车,又是如何从琅琊郡,运输到了费县和华县之间呢?应劭不是还没有到场吗?
但是,如果你将张闿的200人,理解为“前期运输队”和“后期杀人者”,那么,的确可以很完美地解决运输问题和抢劫问题。
曹嵩的妻子,即丁氏,长子为曹操,次子为曹彬(这次没有被杀),曹操的三弟名字不详,即曹安民的父亲(或许是收养的)。曹操真正的三弟,姓曹名氏,也就是海阳哀侯,其女嫁夏侯衡(这次没有被杀)。曹操的四弟,名字叫曹玉,郎陵哀侯(这次没有被杀)。曹操的五弟,名曹德,此次被杀。
很显然,你想凑够“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馀人”,是根本凑不够的。
那么,是不是曹操的堂弟等,死于这次事变呢?
也不是。当初的宦官曹节生4子。老大曹褒,老二不详(A),老三不详(B),老四叫曹腾,也就是曹操的爷爷。曹褒生二子,老大叫曹炽,老二叫曹胤。曹炽的儿子中,老大叫曹仁,老二叫曹纯。曹胤的儿子不详。
A和B相互收养对方后代,导致不可弄清楚。他们的后代中,老大叫曹鼎,即曹休的爷爷。老二名字不详,即曹洪的父亲。
因此,我们左看右看,所谓“阖门皆死”,其实曹家可能只涉及3个人:曹嵩、曹德、妾。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也足以成为血海深仇了。张闿的200人,就是负责运输的,实际上,这一趟运输,最低已经走了300里之远,张闿才动手的。
张闿哪里来的胆子?他就不怕陶谦将他卖了?他就不怕袁术不肯接纳他?
或许,袁术和袁绍兄弟,才是真正的谋后推手。因为,应劭跑到袁绍处避难,曹操没去要人,袁绍也没有主动遣返应劭,作为“准盟友”,这是很难理解的。而一股杀人不眨眼的悍匪,从自己的上司陶谦处,跑到淮南袁术处,他如果和袁术根本就不认识的话,就不担心死的更快?
真相越来越接近了。我们下次再花费一节,详细探讨这件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7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