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前提假设不同,得到的科学理论也不同。前提假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物质基础,是存在几个基本粒子,还是万物归一?另一个是空间,是空间一物还是连续着物质?这些都是用精密仪器的观察无法证实的,只能叫前提假设!
现代物理学是建立在对以太观的否定之上的,空间中没有了连续的物质,就产生了现代物理学。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现代物理学就崩溃了!因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虽然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假定空间空无一物,那么光只可能是粒子束,光的波动性就无法合理解释了。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光只可能是媒介的周期性聚散,聚使它表现出粒子性,但它的本质却是波。这差别太大了!
假定空间空无一物,那么电子就是稳定的粒子,电流就是电子定向移动。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电子就不可能是稳定的粒子,而只可能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电流就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运动。这将颠覆我们的认识!
假定空间空无一物,那么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永远无法落实到物质的相互作用之上。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时空弯曲就可以通过物质分布的不同而得到理性的认识。
假定空间空无一物,那么万物都将孤立在空间当中,系统的秩序就无法理解了。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万物就可以通过与空间中物质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秩序。
一句话,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完全颠覆。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是有清醒认知的,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到:“我认为这样事情完全是可能的,物理学不是建立在场的概念之上,就是说不是建立在连续结构之上,这样一来,包括引力理论在内的我的整个空中楼阁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剩余部分就没有什么会保留下来。”
确实,科学上否定了以太观,光只可能被当成是粒子速,如此一来,双缝干涉现象就难以理解了,两个粒子怎么象有了意识一样在通过双缝后又汇聚在一起呢?这就出现了不确定原理。但是,如果光是媒介波,那么双缝干涉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不会出现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那么空间中是否真的连续着物质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最具智慧的中国先人,他们的代表观点就是气一元论,即认为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产生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如此一来,对引力的解释不就需要时空弯曲了,而是物质的聚产生了吸引现象,物质的散产生了排斥现象;而光就成了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暂态的聚使它表现出粒子性,周期性地变换使它表现出波动性。
显然,要想证明空间中连续着物质,就必须重新解释光速不变现象,因为爱因斯坦就是基于光速不变现象否定了以太观。
其实,把光看成是由连续的统一物质周期性聚散来传递的能量包运动,也可以合理地解释光速不变现象。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到时间的相对性,即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尺度,而且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原子钟为例,当原子当成是一个生命系统,它就是在反抗周围空间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当它达到一个物质密度大的空间,受到的压力就大,运动就会变慢,时间尺度变长;当它达到一个物质密度小的空间,受到的压力越小,运动就会变快,时间尺度变短。而与此同时,光速到了物质密度大的空间,波长变短,到了物质密度小的空间,波长变长。如果两者同步变化,就出现了光速不变现象。
在这里,大家要认识到气一元论和以太观的差异,了解以太观为什么必然被否定,而气一元论为什么一定会成为新的科学假设,推动新一轮的科学革命的发生!
首先,在对空间的认识上,以太观认为空间中连续着静止不动的特殊物质叫以太。而气一元论则认为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一个是对称,一个是不对称。
其次,在对实体的认识上,以太观认同原子说假设,即认为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而气一元论则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气)汇聚而成的,一个死寂不变,一个生命之流。
其三,在对实体和空间关系的认识上,以太观认为实体和空间没有任何关系。而气一元论则认为实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两者是在不断地相互转化中存在的。一个无关系,一个是有关系。
你认为哪一个前提假设更接近自然事实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6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