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太阳系应该是一个生命系统,它在不断发展壮大当中,质量在增加!

已有 848 次阅读 2025-9-8 09:17 |个人分类:物理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科学上,太阳是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圣物,它在不断地燃烧自己的质量发光,太阳在萎缩,最终会走向灭亡。

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它的前提假设。它认为空间是空无一物和对称的,如此一来,太阳就无法从空间中获得能量,只能通过燃烧自己的质量发光。而且根据对太阳光频率的解析,太阳表面温度很高,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太阳是一个大火球。

不过,对太阳发光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从中国气一元论假设来看:气一元论是这样说的,真实的宇宙是无限的,而在这无限的宇宙空间当中就连续着统一的一种物质,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的不同的个性。

显然,从气一元论来看太阳系,太阳系就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气一元论认为,统一的物质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它就体现在物质彼此之间紧张地相互压迫与反抗之中,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汇聚而成的,之所以有生死,仅仅是相对于物质系统而言的,聚则生,散则亡。如此看来,太阳当然是一个生命系统,它和万物一样,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反抗能量的产生是它持续稳定存在的基础。

其次,空间中的物质分布是不对称的,它按照系统学规律进行分布,相对来说,越接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中心,物质密度越小,直到与它所依赖生存的银河系空间相平衡。光在这样的空间传递,从太阳表面传递到地表,光线都发生了规律的波长变长现象,我们是拿着变形的信息当成是真的对太阳表面温度进行分析,整体就象看水中的筷子是变弯的就认为筷子是弯的一样。

其三,气一元论认为整个世界只有一种物质,因此,物质之间根本不存在吸引力,吸引现象的产生都是以物质的聚为先决条件的。或者说,太阳只有在不断发展壮大当中,它才可以产生吸引现象,如果太阳在走向衰退灭亡之中,它对外只有排斥力,而不可能存在吸引力。

那么太阳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让我们从东方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番。

首先,太阳是在反抗银河系空间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反抗能量的产生是它持续运动的基础。不过,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力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太阳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在与银河系空间的对立中不断寻求与它在变化上的统一,太阳系的变化和银河系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看成是银河系的一个缩影。

其次,太阳系空间存在五种运动,第一种运动就是组织,对应五行中的木,通过太阳系空间中物质层次相错巨大的挤压力,它可以不断把空间中的混沌物质组织成自身有序的一部分——原子。

第二种运动就是扩张,对应五行中的火,随着原子在太阳系内部不断产生,它们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变大,这会使太阳内部的原子不断向周围空间扩散,出现所谓的排斥力。

第三种运动就是普遍联系,即引力波,对应五行中的土。太阳系有一个中心,它通过原子之间的竞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所有要素身上,即顺应它的意志就不断支持它,使它不断在太阳系空间产生并发展,违背它的意志就强力抑制它,使它不断在太阳系空间衰退并灭亡,在原子的周期产生与灭亡的激励当中,引力波就出现了,它体现了中心要素的意志,通过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振荡传递开来,控制着太阳系空间每一个原子的生死存亡,保持了太阳系的秩序。

第四种运动就是引力现象,它对应五行中的水,当占有空间大的混沌状态的物质被组织成占有空间小的有序原子的时候,局部出现了相空间的压缩,使连续在周围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流动,引力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表象。

第五种运动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走向平衡的运动,它对应五行中的金。物质是统一的,因此,走向物质分布的平均化和能量的平均化是一种必然。

这五种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太阳系空间的平衡,并使太阳系不断与银河系的变化相平衡,保持了太阳系的秩序。

由此来看,太阳系就是一个生命系统,它一定在发展壮大当中,质量在增加,绝不可能在减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500918.html

上一篇:理解了这两个原理,就知道中医的科学性在哪了!
下一篇:强力和弱力的根源,它们很难称得上自然力!
收藏 IP: 113.244.6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1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