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大爆炸宇宙学说错在哪?不对称——对称!

已有 324 次阅读 2025-8-10 09:42 |个人分类:物理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爆炸宇宙学说的一个最重要依据就是对光谱红移的解释。当年哈勃望远镜发现了宇宙中心的星团发的光到了地球表面都发生了普遍性的光谱红移(波长变长)现象,于是在空间对称的基础上得出了这种红移只能来源于宇宙中心的星团在高速远离我们,从而得出了大爆炸宇宙学说。

但问题是,空间真的是空无一物和对称的吗?

由于西方科学的主要成就都是来源于精密仪器的观察,因此,不少科学家认为精密仪器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的一切,于是,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观念根植在他们脑子。在对空间的认识上也是如此,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空间中连续的物质,于是就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和对称。不过,有思想的科学家或哲学家则不这样认为,宇宙万物之间存在一种普遍联系,而这种普遍联系只可能建立在连续物质的相互作用之上,设想空间中连续着物质是必然的。比如,爱因斯坦就是这样想的,它在狭义相对论中否定了以太观,转身就在广义相对论中重新引入了以太观。现代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空间中连续着物质,给它取名为暗物质。

中国先人最具哲学头脑,他们对空间的认识与众不同,具体就体现在气一元论当中,它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一种物质,暂名为气,它们不仅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产生的,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连续物质在空间中分布是不对称的,它根据系统学规律,在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都是中心密度大,周边密度越来越小,直到与它所依赖生存的空间相平衡。至于为什么观察不到?是因为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和所有被观测的物质本质上是一样的,用它只能观测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所以,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任何精密仪器都永远观察不到的。按照这种观点,称之为暗物质似乎很有道理。

显然,如果按照气一元论的观念,空间中不仅连续着物质,而且分别也是不对称的。这种物质和组成实体的物质是一样的,不过是一个处于有组织状态,一个处于无组织状态罢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动态的,有组织和无组织之间不断存在着转化。从这种观念来看西方科学中观察到的宇宙,它就是一个标准的物质系统,按照物质分布的规律,越接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中心,物质密度越小,如此一来,即使宇宙是相对静态的,从宇宙中心传递过来的光也会发生规律性的红移。

说句实话,如果你具有一点哲学头脑,都会认识到大爆炸宇宙学说的荒谬,因为它严重地违背了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的哲学原理。大家想一想,如果宇宙有开始,那么物质从哪来的,能量从哪来的?你怎么解释!如果宇宙有结束,物质到哪去了,能量到哪去了,你怎么解释!

还是中国先人对宇宙的认识更符合哲学原理。按照气一元论,真实的宇宙是无限的,而在这无限的宇宙空间当中就连续着统一的一种物质,它们是在不断地聚散中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不灭,它只有聚散,能量不灭,它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流动。西方科学中观察到的宇宙,只不过是无限宇宙空间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是它体积比较大,寿命比较长,让我们感觉它是宇宙的全部罢了。其实,这个有限宇宙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奇。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还会争辩一番,说什么光速不变实验已经否定了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的存在。因为如果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分布的物质,那么光速就是可变的,为什么在测量上光速不变呢?其实,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时间的相对性。我们就拿原子钟来说,它是一个生命系统,当它进入物质密度大的空间的时候,受到的压力就大,运动就会变慢,时间尺度变长;当它进入物质小的空间的进修,受到的压力就小,原子空间就会膨胀,运动变快,时间尺度变短。而与此同时,光进入物质密度大的空间,波长变短,进入物质密度小的空间,波长变长。由于这种变化和时间尺度同步,这才出现了神奇的光速不变现象。而爱因斯坦的问题就在于把光速的绝对不变当成是现代物理学的前提假设了,但事实上光速是相对不变。

作为中国人,应该有文化自信,我们中国老祖宗的文化中可能隐藏着真理,再也不能过分迷信西方科学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97114.html

上一篇:气一元论对西方科学前提假设的颠覆!
下一篇:不存在引力,却要解释引力现象,中国先人是如何做到的?
收藏 IP: 113.244.71.*| 热度|

2 韦玉川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3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