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气一元论对西方科学前提假设的颠覆!

已有 319 次阅读 2025-8-9 09:53 |个人分类:物理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真正懂科学的人都知道,一切科学理论都是有前提假设的,而且前提假设不同,得到的科学理论也不同。西方科学之所以走向还原论,就是因为它的前提假设根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说,即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和对称,以及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按照这种逻辑,我们只要把那几个基本粒子还原出来了,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西方科学就一直走在这条还原论的大道上。

有人可能会说,科学上发现了实体的原子,证明了原子说,为什么说仍然是前提假设呢?但事实大家都看到了,原子又被还原出了质子、中子、电子,再之后又出现了质能置换现象,证明了更基本的东西是能量,所有基本粒子都可以由能量造出来。可能量是什么?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没有科学家能够说清楚,这难道不还是假设吗?

事实上,所有科学的前提假设都是围绕着两点来的,第一是对空间的认识,它是空无一物的,还是连续着物质?第二是对物质基础的认识,是存在几个死的基本粒子,还是万物归一?

对空间的认识在古希腊一直有两种对立的学说,一种是一元说,它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物质,一种是原子说,它认为空间空无一物。到了中世纪,亚里士多德支持原子说,但他又认为空间中应该连续着物质,于是给它起名叫以太。到了科学时代,一开始证明了实体的原子的存在,原子说又大行其道,空间重新被认为是空无一物和对称的,最典型的就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很快迪卡尔又把以太观引入了物理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学。后来大家都知道了,爱因斯坦又否定了以太观,空间重新恢复到了空无一物和对称。十年后,爱因斯坦又在广义相对论中重新引入了以太,但当时没有多少科学家认可。不过,科学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空间中连续着物质了,并取名“暗物质”,到底空间中是否连续着物质呢?如果有,那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对物质基础的认识一直也存在两种对立的学说,一种是一元说,它认为万物都是由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汇聚而成的,一种是原子说,它认为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的原子组成的。后来科学上发现了实体的原子,原子说就成了整个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不管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以太观,还是爱因斯坦局域对称的时空观,本质上都是原子说假设的一种变体。正是有了这个假设,科学才彻底走向了还原论。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科学这个名词的来源认识到,科本义上就是分科,科学对应着分科之学。

中国是哲学大国,无数的大思想家是不会陷入一元论与多元集结的对立,而是从始至终坚持了一元说,直到如今也没有改变。原因很简单,中国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解决了统一和多样之间的矛盾,既然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多元论就没有存在必要了!这一点我们从可以最早的五材说向五行学说的转变认识到。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确实出现了五材说,即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组成的,但在气一元论能够解释宇宙一切的大洪流中,五材说转化成了五行说,用来揭示统一物质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从五行学说的形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元论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有多悠久!

一元说带来的是什么?答案很多人不敢想,它其实告诉了我们真正的自然规律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因此,一元说在中国也被称为气理学说,气即气一元论,理即阴阳五行学说。

现代人普遍不理解阴阳五行学说,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都是站在西方原子说假设的基础上来认识的,但事实上,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假设之上的,既然只有一种物质,那么阴阳指的就不是什么东西,而是统一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气之聚,一种是气之散,五行指的也不是五种材料,而是统一物质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它们是对气聚散这种运动的细化。也正是有了物质的统一性,阴阳之间才可以相互转化,五行之间才能够相生相克。

那么中国先人是如何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呢?答案就是用阴阳五行学说,在这里,阴阳学说揭示了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五行学说揭示了系统内部物质运动的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由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都是呈系统的,因此,我们可以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自然界一切物质系统的存在。

事实正是如此,当你把阴看成是气之聚,即物质的有序状态,有中心和层次的物质系统;把阳看成是气之散,即物质的无序状态,无中心和层次的混沌空间,那么物质由阳至阴的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由阴至阳的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阴阳学说就揭示了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

同理,当你把五行看成是对气聚散这种运动的细化,即气由散到聚为水,由聚到散为火,聚增散减火木,散增聚减为金,周期性聚散为土,五行学说一下了就变成了对系统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的揭示。或者说,在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物质系统当中,都普遍存在这五种运动形式,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并使系统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保持了系统的秩序。

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一个一通百通的学问,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原子的存在,可以解释太阳的存在,可以解释生物的存在,可以解释人的存在,可以解释国家的存在。

而实现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气一元论这个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你理解了它,就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就理解了东方科学的真义。如果你不理解它,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气一元论有何德何能帮助中国先人建立了一个伟大的系统科学体系呢?答案就在于他们对气一元论的认识更接近自然事实。

气一元论是这样来描述宇宙的:真实的宇宙是无限的,而在这无限的宇宙空间,连续着统一的一种物质,暂名为气,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

有人可能会说,现代科学所依赖的精密仪器已经登峰造极,为什么却观察不到空间中连续的物质呢?其实,气一元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既然万物归一,那么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和所有被观测的物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用它只能观测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

更重要的是,气一元论告诉我们,统一物质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它就体现在连续物质紧张地相互压迫与反抗之中,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气)汇聚而成的。之所以有生死,仅仅是相对于物质系统而言的,聚则生,散则亡。也就是说,组成精密仪器的原子也是生命系统,它们有中心、有层次,秩序井然,是因为它们是在反抗引力空间的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它们的变化和引力变化一一对应,所以,用精密仪器才测量不到地表的引力变化。

而西方科学对精密仪器的观察太迷信了,这也使科学彻底走向了死胡同。大家想一想,如果宇宙空间真的连续着统一物质,万物都是由它组成的,那么现代物理学还能够活着吗?

比如,对物质的认识,西方科学一开始认为它是死的质点,不推不动,能量是凌驾在物质之上一种神秘的东西,尤其是在质能转换现象出现以后,竟然认为物质是可以从有变无,也可以无中生有,它彻底违背了哲学上的物质不灭的原理。如果按照气一元论,物质就不是死的,而是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或者一切物质存在都是在被压迫中存在的,而它是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的,本身就充满着能量,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所谓的物质消失变成能量,不过是物质从可观察的有序状态向不可观察的无序状态转化罢了,所谓的无中生有,不过是物质从不可观察的混沌状态受到了能量的作用向可观察的有序状态转化罢了。

再如,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科学一直试图找出更基本的粒子,并猜想了夸克。但他们为什么不想想万物归一呢?即所有基本粒子都不过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不同花样,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在反抗空间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存在的,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灭亡。由于精密仪器只能观察到它聚的状态,观察不到散的状态,因此,经常把生(聚)死(散)变换的粒子当成是稳定的粒子。

还有,对光和电的认识,光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它们是由一种物质运动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性质,应该有统一的解释,可科学上始终无法自圆其说。而按照气一元论,光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来传递的,暂态的聚使它表现出粒子性,但它的本质却是波。同理,电子也不是稳定的粒子,而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电流也不是电子的定向移动,而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运动。

至于相对论对引力的解释,明显是畸形的。按照气一元论,物质是统一的,彼此之间只有排斥力,而不存在吸引力,吸引现象的产生都是以物质的聚为先决条件的,因为聚让物质从占有空间大的混沌状态向占有空间小的有序状态转化,出现了相空间的压缩,使连续在周围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涌来,而引力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表象。至于时空弯曲,不过是告诉我们系统的空间是不对称的,越接近中心,其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中心,其物质密度越小,当然这样空间中的物质一定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

还有量子力学,它明显是把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当成是稳定的粒子了!

这就是气一元论假设的价值,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学认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规则简单地就是物质的聚散原理,也可以称之为生死的规则,万物皆遵循着这个规则而动,不存在任何偶然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97028.html

上一篇: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从气一元论开始!
下一篇:大爆炸宇宙学说错在哪?不对称——对称!
收藏 IP: 113.244.68.*|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1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