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第二十、神奇的气功学——让你从自然中获得能量

已有 265 次阅读 2025-8-8 09:39 |个人分类: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传统文化经常讲“无为而无不为”,一般人很难理解,无为何以有为?但气功学给我们一个现实的案例,虽然人入静,但身体却变好了!

其实,这正是东西方科学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东方科学认为无限的宇宙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获得了持续运动的能量,保持了系统的秩序。人也是一样,它是可以从空间中获得能量的。而西方科学则认为空间是空无一物和对称的,人是孤立在宇宙空间当中的,和空间没有关系,无法从空间中获得能量,对气功这种神奇的锻炼方式,自然无法理解。

要正确地认识气功学,我们首先要对空间有重新的认识。

西方科学不承认空间中连续着物质,是因为用精密仪器根本观察不到它。而中国先人则认为万物归一,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和所有被观测的物质本质上是一样的,用它只能观测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因此,观察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按照气一元论,空间中就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只是它处于混沌状态不可观察罢了。

对称是西方科学的信仰,但如果真的是对称的,那么万物的来源就难以理解了。中国先人认为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之所以出现物质的层次,则是由于普遍联系方式的不同,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种自然力,也对应着一个物质层次。

其实,如果你有理性,很容易认为到空间的不对称,最典型的就是地球表现任何一点的引力,虽然我们测不到它的变化,但它的不对称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月亮围绕着地球都是椭圆形轨道,距离不断周期变化,根据平方反比的引力公式,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引力都是周期变化的,海水的潮汐效应正是由引力的变化引起的。

为什么精密仪器测不到这种引力变化呢?原来,组成精密仪器的原子本身就是生命系统,它的存在不是天赋的,而是和引力的变化一一对应,或者说是同步的,用它来观察周围世界的变化,就象站在运动的火车上看火车上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一样,但真实的情况却是都在同步做不对称变化。

生物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液态水在地球表面的出现,水中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即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传递能量,力仍能量之外显,对应着这种特殊的能量传递方式,生物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力,使生物在表现上与众不同。

水的特殊性还不仅仅在于此,它和引力波和电磁波之间有共振,可以更强烈吸收大自然能量,并产生自由氢质子这种活化能量。比如,随着引力变化,万物都有潮汐效应,但唯有水的潮汐效应最强。

人从自然中获得能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引力变化作用于人体的水分子,可以产生自由氢质子这种活化能量,另一个是通过呼吸获得空气中的氧,氢氧化合,就产生了水分子和能量,推动了五脏六腑的运动。在这里,天的变化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或者说,自由氢质子产生的量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能够左右的只是分配到全身各处的氧,这也是人一定会有生老病死的原因所在。

很多人把生物看成是生命,看非生物看成是非生命,其实不然,按照气一元论,统一的物质本身就是有生命的,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汇聚而成的,之所以有生死,仅仅是相对于物质系统而言的,聚则生,散则亡。或者说,不仅人天生都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本能,而且万物皆有,这也是万物秩序长期存在的原因所在。

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自然生活,一种是社会生活,它对应着人的两类意识状态,与自然相对应的意识我们称这为潜意识,古代称之为元神,它是帮助我们顺应自然的;与社会对应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显意识,古代称之为识神,它是帮助我们顺应社会的。人都是这样,顺应自然就能够身体健康,顺应社会才能够才能够事业成功。可如何才能够顺应自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什么都不想,让身体自动地顺应自然,即处于潜意识状态下。可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又必须去胡思乱想,否则如何顺应社会。这对人来说就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往往不可兼得。

气功是什么?就是帮助人从杂念到一念,再从一念到无念,当你真的什么都不想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顺应自然,你顺应了自然,大自然力量就会在人体有序汇聚,成为抗病免疫的力量。气功就是一门帮助人顺应自然的学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96922.html

上一篇:第十九、你不知道的中药药理,如何证明!
下一篇: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从气一元论开始!
收藏 IP: 113.244.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0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