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楔子:最近在尝试使用批判性民族志进行研究,但是找来找去国内并没有很好的有关的操作性书籍(Handbook),因此从国际上找到了这本由D. Soyini Madison教授所著的教材,在阅读的时候将其中操作性的部分留下,案例部分进行了删除。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一些尝试在此方面有所作为的同志。
特别声明,本系列翻译节选没有经过原作者D. Soyini Madison教授和Sage Pubilication的允许,
因此仅供学习使用,一切分享和商业行为与本人无关。
术语界定:民族志的基本原则 批判性民族志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民族志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致力于参与、阐释并记录特定人类互动领域、情境或场域中社会意义、价值观念、结构体系及具身化实践的研究形式。由于研究者(或称民族志学者)的核心方法在于深入田野、参与日常生活、并与所研究社会世界的成员及对话者建立信任关系和紧密交流,批判性民族志学者尤为关注:人类行为与经验如何被这些社会世界所形塑,反之这些社会世界又如何被人所建构。由此引出的核心问题是:研究者是否必须进行田野调查,其研究才能被视为民族志?
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志等同于质性研究,未必包含田野工作。这种观点主张:只要研究者开展深度访谈或对话式会谈(即便未长期驻守特定环境观察和参与当地实践),其工作即具民族志性质。而另一派学者坚持民族志必须是基于田野研究的质性研究——从事民族志就必须开展田野调查。在此视角下,民族志学者作为田野研究者,需要深入实地并长期沉浸于日常化、具身性的场域实践中。研究者成为持续在场环境中"身体对身体"的参与观察者或表演性见证者。
无论采取质性研究路径、田野研究路径或两者兼具,所有民族志实践都遵循三项核心原则:
其一,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特性却保持独特性,开放包容却要求精确,随情境调整却保持韧性;
其二,方法论深植于批判理论根基,涵盖哲学论辩的多元立场,并呼应交叉性经验的复杂性;
其三,这意味着民族志绝非仅是数据收集的程序规范——其要义在于突破问卷调查、统计数据、预设分类及客观性教条的局限。
质性研究者与田野研究者深知,其工作本质超越数据收集方法,因为田野中相互激发的符号系统、实践行为、价值观念、具身体验、意义建构、权力层级以及生活突发情境等,始终超越任何既定分类框架的边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