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声明,本系列翻译节选没有经过原作者D. Soyini Madison教授和Sage Pubilication的允许,
因此仅供学习使用,一切分享和商业行为与本人无关。
访谈
访谈是田野研究的标志性实践(Rubin & Rubin,1995)。民族志访谈开启的意义领域远超越机械信息收集或探寻"事实真相"——受访者并非客体,而是具有能动性、历史脉络及独特叙事主体性的个体。访谈者与受访者通过合作对话,共同建构记忆、意义与经验。虽然许多社会科学研究以获取有效可靠信息为主要目标(由访谈者主导提问,受访者尽可能如实回答),但这并非意味着效度与验证在批判民族志中无关紧要——它们确实在多个研究层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批判民族志所揭示的深层真实,远比可验证的事实信息更为深刻。这种访谈方法的魅力,正在于它展现个体主观性、记忆、渴望、论辩与希望的复杂维度,这些都与群体奋斗、社会历史及政治可能性的共享表达密不可分。访谈犹如透视个体主体性与集体归属的窗口:我存在因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因我存在。
民族志访谈主要包含三种形式: (1)口述历史:对反映在个体记忆/经历中的社会历史时刻的重述; (2)个人叙事:对事件、经历或观点的个体化表达; (3)主题访谈:针对特定主题(如项目、议题或过程)的观点采集。 需注意:这些形式并非彼此孤立,此处区分仅为定义目的——它们各自具有独特(但非排他)的特征,实际研究中往往必然存在交叉。
问题设计 访谈过程中最富挑战性的环节之一,是初期阶段的问题构思。有人天生擅长提问,更多人则需要系统指导。随着田野经验积累(包括对参与者及其生活/工作语境的了解),问题设计能力将自然提升。通常建议研究者在开展面对面访谈前,先对田野基础要素(构成该领域的历史、意义、实践、制度与信仰)建立基本认知。通过细致观察、倾听互动及详实田野笔记的积累,将为问题设计奠定知识基础。
预先的知识储备能激发问题灵感——田野笔记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框架。此外,借鉴经典模型也大有裨益。下文提供两个我认为极具价值的问题设计模型(分别源自Michael Patton 1990与James P. Spradley 1979),以及经多年验证有效的实用方法清单。
入门问题类型:行为、观点、感受与感官体验(Patton模型)
尽管将访谈中流动的、即兴的、创造性的、重要的、不确定的动态简化为一套刻板的规则和技巧可能显得过于机械,但根据我的经验,访谈者有时确实需要一份简明指南、实用技巧和最佳实践清单,以便在必要时参考。
我们以一项质性研究为例,探讨Patton模型的应用——研究者针对某州立大学校园中黑人学生的所谓“孤立现象”进行访谈。
1. 行为或经历问题
这类问题关注具体的人类行为、行动或“做事”方式。行为可理解为外在表现或某种形式的行动,而经历则更强调对行为意义的觉察或反思。 示例:
“我注意到,大多数黑人学生在校园里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占据特定的空间。他们在食堂一起用餐,在Wicker Hall外的广场上成群结队,课堂上也会坐在一起。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行为。你能描述一些不太明显、但黑人学生仍然会聚集的情况吗?” 注意: 这个问题并非询问“为什么”他们会聚集,也不是试图解读意义,而是让受访者提供更多关于行为或行动的信息。
2. 观点或价值观问题
这类问题涉及对某一现象的信念、判断、态度或特定倾向。尽管“观点”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且常可互换,但“观点”通常更具个人独特性,而“价值观”更偏向于来自正式或非正式社会结构的指导原则和理想。 示例:
“在你看来,为什么黑人学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你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价值?或者说,它是否具有某种价值?”
3. 感受问题
这类问题关注情感、情绪和内心体验。访谈者不关心现象本身的真实性或有效性,而是关注受访者如何感受它,或它如何影响其情绪。 示例:
“你个人对这种行为有什么感受?” “对于黑人学生需要以这种方式聚集,你的感受是什么?”
4. 知识问题
这类问题涉及受访者对某一现象的了解范围、信息来源及其获取方式。 示例:
“这种行为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更广泛的社会如何影响这些学生表现出这种行为的意愿?”
5. 感官问题
这类问题关注身体感官(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在纯粹本能层面如何感知某一现象。 示例:
“当你与其他黑人学生聚集时,你的身体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是否有不同于平常的反应?”
6. 背景/人口统计问题
这类问题涉及与人口分布、位置、规模相关的具体信息,包括出生、死亡及其他重要统计数据。 示例:
“校园里黑人学生的总人数是多少?他们主要来自美国的哪些地区?” “黑人学生中,男性是否多于女性?” “从族裔构成来看,黑人学生中非裔美国人、加勒比裔、非洲裔、欧洲裔等的比例如何?”
对话提示或当情景开始变得真正有趣(Spradley模式)
此处以Spradley模型为例,展示质性研究者如何对校园餐饮服务人员(近期罢工参与者)进行访谈。
1. 描述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要求对具体现象进行叙述或描绘,其焦点远离抽象概念和情感。虽然我们常借助描述性问题最终导向抽象和情感层面,但此刻关注的是对真实情境或对象的具象呈现。Spradley将描述性问题细分为"导览式"、示例型、体验型和本土语言问题。
导览式问题 Spradley(1979)指出:"无论民族志研究者以空间、时间、事件、人物、活动还是物体为切入点,最终结果都相同:对文化场景关键特征的言语描述"(p.87)。如同导览,文化场景通过多元要素展开。Spradley区分了"全景导览"和"微型导览"问题:
你能描述食堂里的典型工作日是怎样的吗?
能否带我们"游览"食堂空间?比如描述不同区域——用餐区、烹饪区、休息区等,让我们对整栋食堂建筑有全景认识?
示例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参与者提供具体事例以增强回答的明确性。Spradley(1979)认为:"示例型问题往往能引出民族志研究者所能发现的最精彩的真实事件故事"(p.88)。
能讲述一个让你永生难忘的工作日经历吗?
体验型问题 Spradley(1979)建议:"体验型问题最适合在提出大量全景和微型导览问题后使用"(p.89)。本质上,这是在询问参与者如何体验刚描述过的场景或主题。
当你们食堂员工决定罢工那天,你如何描述当时的体验?
你具体做了什么?对此有何感受?
本土语言问题 Spradley(1979)强调:"信息提供者与民族志研究者对彼此文化越熟悉,本土语言问题就越重要"(p.90)。这类问题探讨受访者日常用语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暗示和象征价值。
你们食堂同事如何创造出"塌鼻梁"、"饥饿巨人"、"绿药丸"、"刻薄鬼"这些术语来描述不同态度的学生?
这些术语在你们内部如何使用?
2. 结构/解释性问题
需注意:此类问题并非询问实际的社会/文化结构(如制度或权力体系)。Spradley(1979)所谓"结构性问题",实质是需要解释说明的问题。它们应与描述性问题同步提出,形成互补。结构性问题"探索信息提供者文化知识的组织方式"(p.131),通常需要背景信息支撑,因为"这类信息极大助力回忆,也能避免让信息提供者感觉在接受碎片化问题测试"(p.125)。
能否说明工人们如何构思罢工策略,促使校方关注诉求?
创造专属学生称呼语为何重要?请解释其意义。
你在大学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3. 对比性问题
对比性问题引发差异性比较,通常需要访谈者在提问时提供背景说明,并要求受访者回答后进一步阐释。Spradley(1979)提出构成对比性问题的三项原则: (1)使用原则:"通过询问符号如何被独特使用而非直接询问其含义,可发现符号意义"(p.156); (2)相似性原则:"通过发现符号与其他符号的相似性可揭示其意义"(p.157); (3)对比原则:"通过发现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可揭示其意义"(p.157)。
对比性问题形式多样,既包含隐晦暗示的对比,也涵盖明确的文化共识性对比。问题可能涉及两个现象间的对比,也可能延伸至多个现象甚至现象列表的参照。
罢工在促使校园关注劳工处境方面效果如何?
相较于两年前城市环卫工人的罢工,你们校园罢工有何异同?
与环卫罢工相比,你们的罢工有哪些独特之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