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性格

已有 277 次阅读 2025-8-5 23:09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性格的定义查《现代汉语词典》,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刚强、懦弱、粗暴等。

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人的一生,这句话千真万确。有的人条件很好,但由于懦弱,生活得并不理想;有的人条件并不好,由于性格开朗,过得很开心;有的人生活中遇到很多挫折,但性格比较刚强,能克服困难,顺利度过……

我下面专门谈谈各地区人的性格问题。这个话题不好写,一般说来,对一个地区人的性格说赞扬的话没问题,要是说缺点,恐怕会遭人吐槽。但话说回来,每个地方人的性格都有其特点,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特点既有优点,也隐含着缺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可能都是优点或都是缺点。如果在评价中只谈优点或只谈缺点,都是不全面的。这么一想,我也就壮大胆量谈谈自己的观点。

每个地区的人都有其特有的性格。比如;江浙人勤劳能干、脚踏实地、崇尚文化、温文尔雅、内敛温和、与时俱进、精明能干;山东人豪爽、热情好客、直率坦诚,义气为重、慷慨大方;东北人粗犷、幽默、豪爽、大气,欠温柔涵养之气息;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直率、坚韧不拔、热情好客、勤劳朴实、重视家庭、乐观向上;西南人性格开朗热情、直率坦诚、勤奋努力、热爱家庭、乡土情怀浓厚、随和热心、喜欢与人共事;湖南人性格刚强、重老乡感情、禀性喜好张扬、思维活跃、浑身是胆、恃才放旷、傲慢无忌;广东人的性格热情开朗、直率坦诚、勤劳实干、务实低调、包容开放、善于创新、具有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重视家庭注重亲情;重庆人耿直、豪爽、义气、火辣外向、易冲动、能吃苦耐劳、热情好客、乐观向上。

在所有地区人的性格来说,福建人的性格是最难概括论述。在许多文章、书籍、网络媒体等有所论述,但是否全面、是否准确或是否共识,似乎尚无定论。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之民族研究》一文中感叹道:“吾侪研究中华民族,最难解无过福建人。”

可见福建人的性格不像其他省区,有一统一的性格,而是形成多种区域的性格。福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且交通不便,各地区难以交流,形成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很难一言以蔽之。闽西人重宗内聚、重视家族和亲情、勇于担当、团结和包容;闽南人敢闯爱拼、勤劳坚韧、热情好客、开放包容、重视家族和亲情;闽北人安贫乐道;闽东人性格具有双重性,福州人的性格具有典型的闽东人性格。我们就谈谈福州人的性格吧!

福州人的性格和福州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是面向海洋,勇于冒风险、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向海外拓展,体现了福州人勇于面对世界的开放性格。另一方面,福州又位于山地众多的盆地中,带给福州比较封闭保守的个性,狭隘的地域观念,讲求实际,安于现状。福州远离政治中心,交通又不方便,很少受到战乱和政治权力斗争的影响,加上物产丰富,生活条件好,北方一带受战乱影响逃难避居的达官贵人,在舒适的环境中,代代相传,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求有朝一日得到功名利禄。

海洋文化和盆地意识的舒适环境,形成了福州人似有矛盾的性格。

1.jpg

不过保守的个性,狭隘的地域观念,讲求实际,安于现状,求稳怕乱,谨微慎小,缺乏敢想敢干精神还是占主要地位;而勇于开拓的海洋文化的影响相对而言较小。

正是由于上述的主流性格,福州造就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式人物,他们勤奋好学,热爱自己专业,踏踏实实工作,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方面人才,比比皆是,无需举例。反观在政界、军界的人才则寥寥无几。历史上,除个别人外,福州人出过顶尖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不多。

福州也有不少有血性和阳刚性的英雄,如南宋郑思肖、清末戊戌六君子的林旭、民主先驱林觉民、民国左联五烈士胡也频、“二七”工人领袖林祥谦、革命青年翁良毓、共产党员方尔灏、报界人杰林白水、抗日名将陈季良、抗日英雄萨师俊、“空战英雄”陈盛馨、虎穴忠魂吴石等等。

但总体而言,福州人还是以专家学者居多,血性的人还是少,福州人适合走通过读书科学振国的道路,走学而优则仕之路,而不适应走从政、从军之路,这也许就是福州人的性格所决定。

相对而言,福州人缺乏敢想敢干的人才,缺乏有魄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缺乏有胆略的人才。在福州的历史中出过这样的人才,如林则徐、黄乃裳等就是典型,可惜这样人物太少了。

我最佩服的福州人也就是林则徐和黄乃裳。

注:图片来自网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7140-1496609.html

上一篇:书法
下一篇:故居
收藏 IP: 120.244.162.*| 热度|

1 韦玉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8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