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iXue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LiXueBao

博文

特邀综述 | 超导体的Higgs物理

已有 121 次阅读 2025-9-9 15:4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640 (1).gif

文章信息

超导体的Higgs物理

Higgs physics in superconductors

储灏,张昊天,张至立

物理学报,2025,74(11): 117402.

doi: 10.7498/aps.74.20250241

cstr: 32037.14.aps.74.20250241

原文链接

PDF

文章导读

超导体为什么会超导?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角度。长久以来,BCS理论被看作完美诠释了常规超导现象;因此一个常见的回答可能是:电子两两配对形成玻色子,发生玻色凝聚,即可实现无阻碍的输运。然而,这个回答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许多冷原子玻色凝聚并不具备超流特征(注:液氦仅是少数具有超流特性的玻色凝聚体之一)。笔者在研究生时代听到的另一个解释是:电子配对后在费米能附近打开能隙,因此费米能附近不再存在电子态供电子进行散射,因而不存在损耗或电阻。然而,绝缘体的费米能近同样不存在电子态,绝缘体却为何不能展现出超流特性呢?这是困扰了笔者许久的一个问题。

要完整回答超导体为什么会超导这个问题,需要从电子配对以及超导集体模式动力学两个角度来共同思考。电子配对形成库珀对(即BCS理论核心)只是为载流子体系发生玻色凝聚建立了先决条件;一随意玻色凝聚体能否维持超流,则依赖于其集体模式的色散(即动力学特征)。简单来说,当玻色凝聚体运动时,其内部激发态会发生多普勒红移/蓝移。设想这个玻色凝聚体是一辆匀速行驶的小汽车,车上的每位乘客是该凝聚体中的一个玻色子。当车辆行驶接近一辆停驻在路边的救护车时,救护车的鸣笛由于多普勒效应,以更高的频率(蓝移)落入乘客耳中。乘客听到超过一定频率阈值的声音时便会焦虑不安(进入激发态),此时这辆小汽车便失去波色凝聚状态。因此,为保持超流状态,玻色凝聚体须保证其内在激发不因为多普勒效应而自发产生。然而,想要打破多普勒效应的诅咒并不容易:所有单粒子(无相互作用)系统无法与其抗争;唯有当玻色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系统的激发演变为集体模式时,该魔咒才有可能在有限速度下解除。这是Landau在研究超流液氦时提出的深刻见解。对于超导体而言,Landau超流判据意味着:库珀对的波色凝聚能否形成超流、能维持多大速度的超流(即临界电流),与超导体的集体模式密切相关。

由于超导相变破缺U(1)规范对称,超导体的集体模式分为相位模式和振幅模式(可以粗略类比为晶体的声学声子和光学声子)。由于相位模式能隙为零,它是决定超流特性的关键因素。1962年,Philip Anderson提出:在超导体中,库珀对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该零能模跃迁至较高频率,该机制也意味着介导库伦相互作用的光子获得质量。由于具有质量的玻色子无法介导长程相互作用,这一理论从微观层面(对比London方程的介观层面)解释了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效应(即Meissner效应):电磁场以指数形式(而非1/2形式)在超导体内部衰减。结合Landau超流判据,该理论也表明超导体相位模式不再是制约超流速度的关键因素。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粒子物理理论中,介导电弱相互作用的W±,Z玻色子因为类似的机制(Higgs机制)也获得质量,使电弱相互作用只在极短距离内有效。这两套机制因此被统称为Anderson-Higgs机制。鉴于这两套机制的相似,粒子物理中的Higgs boson对应超导体的振幅模式,后者因此被称作Higgs模式。本文将对超导体Higgs模式研究的历史、现况与未来作简单介绍,帮助读者了解Higgs模式动力学如何助力超导研究,尤其是非常规超导、高温超导研究。同时,本文也将简单介绍Higgs模式研究采用的超快、非线性光谱学技术,为读者展示近年来丰富多样的谱学技术发展。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打开审视超导现象的全新视角!

微信图片_20250909154424.jpg

作者简介

储 灏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

2010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11月—2021年11月在马普学会、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12月起任现职。长期从事关联电子材料的超快、非线性光谱学研究以及光致相变研究,研究材料体系包括铜基高温超导体、铱氧化物、二维磁性材料。2018年起开始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铜基超导体的Higgs动力学研究,目前着重关注超导体中电荷密度波涨落与Higgs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640.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7348-1501155.html

上一篇:90周年专栏 | 中高能重离子碰撞与核物质状态方程研究
下一篇:特邀综述 | 人工智能赋能量子通信与量子传感系统
收藏 IP: 159.226.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2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