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网上AI(因本论特征)说本人是哲学家有些不敢当,认为自己还算是数学家吧,比如本论虽显广泛性特征,莫非本人在数学(或说数理)研究中自然进入的一种境界罢了。
但细究之,“广泛性”不就是一种哲学状态吗?尽管说不是出身哲学专业更不是哲学家也吧(的确,早年的工作是热衷于建模分析的,后来意识到建模的关键是对对象系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特别是数学“寻根”宜于思辨,于是逐步进入思维特征了)。
总之,“本论”应该是处于(数哲)两厢“模糊”状态的,因此这里不得不谈谈这一话题。
1、直言: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思维的科学,是思想(高度、深度)的体现。
哲学思维的空间特征是以“点处”(有理点及其无穷小邻域)作为其空间基本元素的。
所谓“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即是对科学活动从思想层面上作出宏观整理与提升,是从思想认识上对科研前沿做出的导向性思维。
所谓哲学专业、哲学家,是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思维工具“方法论”的,其思想容易沉浸在白马非马、驴死草间之类辨析中,本论则不是(仅属哲学思维)。
所谓“哲学是批判的学科”,它是在相互批判、辩论中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哲学但不是靠哲学推动的。
在哲学5论中(认识论、方法论、还原论、价值论、本原论),根本的是本原论(本体论),本论给出的是“终极本原论”。
哲学(实则逻辑思维)在数理中的地位,一是在进入课题前的思想准备;二是科研前沿的思想、思路开拓。
哲学的要害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或即质疑、批判、突破能力的培养。
哲学家=思想家;大家=专家+思想家。
2、简言:本论是什么?
(1)本论是没有公式推导的数学(数理思辨),启底于数学基础的探索(数学寻根),鉴于纯数学不可达“根”而改用“另辟蹊径”的哲学思辨,终至发现大自然“大象”的全貌。
(2)本论是没有具体实验观测的物理学,紧紧依赖于大物理学背景知识和前沿理论中的谜题探讨;
(3)本论是完备数学、完备逻辑,以及完备宇宙、完备物理的发掘者,同时发掘出存在“超空间”(超能)。
(4)因为发掘出“超空间”,从而发掘出“生命科学的超越性”本质。
(5)所以本论是(框架性地完成了)数理哲生的汇聚(统一)与提升(完善)。
(6)本论是客观世界的终极本原论(续下)。
3、终极本原论特征
(1)吃透了实轴结构。当问,数学几千年“吃透了”实轴结构了吗?答,还没有,还处在希尔伯特23问题之第一问的现今的模棱两可状态。
显然,在思想上(哲学上)只有吃透了“实轴”结构,科学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2)揭示出“无理数集中‘无逻辑’”,这是要害点,也是大科学的要害点。
(3)揭示出了实数集与几何空间及与逻辑空间等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4)揭示出宇宙空间与逻辑空间的本质关系。
(5)揭示了几何空间与宇宙空间的本质差异。
注:未读本论时,这是吹牛,深入本论后,则是吹哨。4、终极大自然:数理哲生观
(1)(广义)能量观:能量=超能+宇宙能;
超能=超空间,这里无逻辑但具能量机制,诸如它是暗能量,能游弋信息能,能支持生命世界等;
宇宙能=信息能+量子能+物质能(三层次依次关系是“充满而不占据”);
信息能=宇宙属性“逻辑”+生命属性“意识”,其它概念自明。
(2)空间层次观:(空间层次=能量层次),完全宇宙空间=超空间(层次)+宇宙空间(三层次)=终极大自然(简称大自然)。
(3)数理哲生关系:超能的“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宇宙的运动属性是“逻辑”;
大自然中的“微爆炸”产生了(细胞,进化至)生命,生命世界的属性空间是“意识”;
生命世界(高级)意识“能动”地利用逻辑于认识、发掘大自然,分别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数学和哲学;
因此,形成了完整的数理哲生,直至“终极大自然观”。
(4)意识再议:
一是意识具有“核心”地位。虽然意识只是生命的属性,但若没有意识就没有了现实社会及终极大自然观;
二是意识的“悖论”机制。首先,孕育并进化自大自然的意识,返回来意识大自然,这在通常情况下属于逻辑悖论,但具体到“终极大自然”中,情形更为深刻了,事实上只在“意识”利用大自然机制试图替代自己时(意识替代意识),才是其“悖论”点。
同时,这也说明AI是不可能征服人类的。
三是意识“反映”的真实性及其原理(参见第62讲)。由于意识中存在“潜意识”属于更为深刻的空间层次(高于通常的显意识空间层次),因此在意识的“反映”中容易参入主观意志而干扰真实性。
不过也应看到,经过意识(加工整理)“反映”出的客观往往更适宜接受(被咀嚼过的馒头更甜),这是“意识”的升华机制反应(与故意编造是两码事)。
总之,意识“反映”可表作语言,而语言之物并非原物,却已成为乐于接受的“原物”。
人类跟随自己的“意识”走下去,必能通向(依附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高级社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0 0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