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关于无穷,科学的过去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待的,仅表现在无穷的大/小上,却疏于对无穷“本质”的探索。
关于无穷本质的探索是(上世纪初)康托尔开创的,特别在本论之下得知,这里存在着科学不可回避的(思想认识)领地。
1、简说物理对“无穷”的对待
总体说来,物理对待无穷的方式是类似于数学的,不过差异也是明显的:
数学,一方面是(如其计算和结论中)遇到无穷时认为是发散、是失败、甚至是不存在,另一方面是(如推理、演算中)如遇无穷时则力求与之靠近,
物理学,是(强调其实证特征)完全拒绝无穷、摈弃无穷的,认为那是不存在的(或认为那只是数学的抽象,与物理无关)。
显然,这在本论意义下是狭义的、是不够全面的,(大)科学越深入越离不开对“无穷”本质的认识和研究参与,否则将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2、“无穷”是一种客观存在
具体说,“无穷”虽然是一个特别抽象、隐晦的概念,但更要强调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即使在“客观存在”这点上还要强调,它不只是个无穷大/小的存在,更是个具有根本性的特有的“空间层次”(免赘,参见第8讲)。
简单说,本论已得知,无穷作为一个(特别的)空间层次也是无穷本质的一种表现,为认识到这点,需要深刻揭示逻辑的本质(如下)。
3、应探寻逻辑的本质
本论得出,逻辑来自宇宙的属性(=结构属性+运行属性);
数学是反映逻辑精确性的学科;
逻辑也是系统运行速度的函数。
同时知道,逻辑空间不是客观空间的全部,也不是均匀的(存在牛顿的“典型逻辑”范畴与量子的“非典型逻辑”范畴)。
据此,比如可解释量子理论前沿乃至数、理前沿为什么越来越复杂难进(本质上即在于继续用“典型逻辑”去刻画“非典型逻辑”空间)。
4、无穷的本质:无理数集中无逻辑
已知,无理数集就是无穷集,其本质(根本特征)就是无“点”概念、不可数、无时空概念等等,归结起来就是“无理数集中‘无逻辑’”。
亦即,无理数、无理数集在数学中虽然只是其背景、“辅助”,却也是不可小觑的,更不可忽视。
一方面它投射出了数学的“根”的实在;另一方面当其对应到大自然时,必然地产生了所谓“超空间”概念,从而得出“终极大自然”概貌和“终极大自然观”,
(注意到,超空间概念完全来自推理结论,绝非任何臆测,一旦承认了它,整个数、理都将带来一阵清风,如能顺利解释所有物理学“谜题”等;若没有超空间概念仅生命之原即难以获得正确回答,遗憾的是仅因它的太抽象,数理对它一直处于一种犹豫状态。)
最后,不得不说,“无理数集中‘无逻辑’”也是整个“大科学”的一个要害点、关节点。
5、遇到无穷不可轻易放弃
首先说,物理学也会与数学一样,终将是绕不开“无穷”概念的(因为数理是一家,数学是精细逻辑,而逻辑来自物理世界(宇宙))。
比如近代物理学理论中,在诸如狄拉克方程、广义相对论方程的研究中,都曾出现过导致无穷的情形,但被作为失败而放弃了(改变参数或修改结构,显得不仅数学模型是凑出来的,物理结论也是呢)。
试问,一味放弃无穷的做法是否正确?
试想,若整个物理学都是与无穷无缘的了,难道正确吗?显然是不正确的,
一是,从无穷在数学史中的表现来看,数学是不可回避无穷概念的,那么从数学与物理学的亲密(根本)关系即知,它们不只是表现在有限数领域内的关系。
二是,在本论意义下物理学更是不可能回避无穷的了(兹免赘述,参见讲座)。
总之,在物理学中涉及到无穷的现象时也是不可轻易放弃的(最为简单的如,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距离,当其趋于0时反倒是更有趣味的,这时的物理性更为深刻呢)。
6、几个注意事项
(1)失去对无穷本质的认识,相当于站在低层看高层;站在浅层看深层。
(2)失去虚实“二象”意识,会导致什么都归于“子”的偏颇意识,须知,量子世界前沿的“子”远非牛顿世界的子了(亦子亦流或非子非流状态),因此说忽视了“二象”性(一味带着牛顿空间意识)无意间会把人们的思维带到一切都用“牛顿思维”了,其前沿是会越来越难以深入的,更说不上走向完善了。
(3)一个终极完全理论应该能回答所有关于无穷本质的谜题,因此:一是它必须包含对无穷的完整理论(物理学要走向完善,必须正视无穷);二是它(如本论)与物理学既有的成熟成果必然(也应该)是相容的。
(4)总之,强调实证的物理学,在强调实证的同时仍须正视无穷理论(包括其逻辑特征)才能得以继续深入,也才可能趋于完善。
7、数学与物理学的差异特征
总之,在“无穷”世界,数学与物理学的差异,其特征及其前沿关系在于,
首先,数学本身具有抽象特征,物理学本身具有实证(实验验证)特征;
其次,一个世纪前,这一差异恰好能在“互补”中形成合力,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上世纪以来,数理都同时面临着“非典型逻辑”的前沿,数理共同的背景(量子世界)中逻辑困难性越来越大了,需要的首先是各自在意识、理念、观念上都要来个创新和提升才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