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longc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longchang

博文

第62讲: 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

已有 378 次阅读 2025-9-10 15:02 |个人分类:终极大自然观|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序:在任一客观事物面前,总是人与事物的“主、客”关系,表现为人对事物的“反映”(反应),绝非“同一”。其中,可详可略、可褒可贬,既是亦非,只存在(是与非)权重大小差异。亦即反映的客观与真实的客观本质上都是有差异的。

比如,严格说来文笔描述出的任何事/物皆并非原物(但比原物受读),不只是文学作品如此,包括历史记述乃至新闻传播亦然,原因是它们都是经过人的意识(咀嚼整理后)“反映”出来的客观呢。

亦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本质只能是(孕育自客观世界的)“意识”返回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或反应)。

实际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来自人的“意识”对客观(经验)产生的认知“反映”,基于意识的本原特征(加上客观空间的深邃性),应该是并非绝对真实的了(产生了一些“反应”,仅具一定的真实性了)。

恰好就在“反映”的真实性问题上,随着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方式不同(尤其对意识本原缺乏澄清),产生了不同的深刻分野,这里仅从宏观上(也是深层次上)分作如下几大类来聊聊。

1、玄学之玄

这是带着神秘性理念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必然,启自初期人的主观“意识”对(深厚无底的)客观(世界)产生的所谓“认识”及其续存,包括各种神学、宗教学以及表现在哲学中的唯心论等等,姑且叫它做“玄学”。

玄学是哲学抽象的顶峰(底层真理的雏形,科学的最终将会证明玄学的真实性一面)。

玄学的特征:

形式上是“迷信”,即下意识(前提性、公理性)地认为一切客观是由(具有自主功能的抽象的)外在“主宰者”操控着的(来自早期进化成的下意识)。

本质上是一种“存在”,是存在于心里的一种客观,比如即使在今天的文化教育水平下甚至连科学家脑子里都仍然留存着“似乎存在主宰者”这样的阴影,这是为什么?

其实,如果认真掌握了本论即会意识到,这本身即是客观世界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层次的(微弱且不可控易被视为神的)客观存在,诸如“预兆”、“命运”、“灵性”之类表现即是,它是精神世界底层信息与客观世界信息层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心理上的)微弱表象,这在科学综合性深入的当代与未来是会逐步认识到的,因此不可武断否定之。

2、科学

科学(包括数、理)是带着“实证”理念去探索客观规律以(实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学科。

科学的特点是,强调实际的可验证性、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归纳为“实证性”。

科学“实证”固然是好,但不可能达到客观世界的终极底层,必须提前意识到这点。

3、二者的比较

首先,从直观上说,各自本应是独立的、无公共交的,但是本质上则不然,比如玄学中的微弱因素在今天仍然(以一种心理因素)广泛存在于生活实践中即是(并非残留的迷信)。

具体说,比如从心理和逻辑两个方面看,它们都存在着“非空交”(仅有明显的隐 显差异)如下:

(1)在心理上,已知心理学是用科学手段对心理的探索,仍属自然科学。

但真正的“心理”应属于哲学,如东方哲学的“心”理论即是(本质上玄学因素亦在“心”中,只是出于某些(时限)因素,尚不能正面阐述罢了)。

(2)在逻辑上,其差异也是明显的:

科学遵从数学,是建立在有理数集上的(以有理“点”为基本元素的)“典型逻辑”;

玄学遵从哲学,是建立在实数集上的(以“点处”为基本元素的)“哲学逻辑”。

比如,哲学(在实数集上)的研究中之所以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深刻奇异景象,归结起来即来自玄学中的微弱因素(根本原因是其背景中的无理数集上虽然没有逻辑却能游弋各种抽象信息)。

(3)注意到在现代科学及其前沿中,上述二者虽然分属抽象与实在,但有逐步靠近的“统一”趋势,这点本属客观衍进规律的正常,但若认识得不到提升,也是难于达到其“统一”境界的(续下)。

4、本论

鉴于本论“终极大自然观”揭示出的宇宙的完备性,其总体特点是从(数理思辨)上对上述两类理论,作出了综合归总和提升至“统一”。

一是揭示出玄学的心性实质,此即深层次空间中非典型逻辑和超空间机制以及与人的意识水平间的必然,当然还要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差异,要有耐心启发和等待,何况人的心理、心性本身亦属客观世界呢。

二是指出,玄学与科学一样都是志在探索客观世界本质的,只是表现为心性与理性的差异罢了,但属认识问题非动机问题,对其“神”意识应予理解(与等待);对其认识的深刻性应予提升(这也是在本论意义下所能做到的)。

5、小结

总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本质是(孕育自客观世界的)“意识”返回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首先是,这一“反映”不一定真确,特别在尚未澄清反映本质之下,必然会引起历史性的哲学争辩(诸如“存在”、“实现”、“现象”等等概念)。

特别是,在逻辑的边际(量子世界底层、宇宙空间与超空间接壤处)“意识”反映出的是“心”底层的玄妙(玄学之妙),这也“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奇特性与纠结性。

同时表明,科学在这里(前沿)必须兼有虚实二象的互动性研究才利于进展(科学的尽头是数理哲生统一的终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7274-1501329.html

上一篇:第61讲:(小品)玩味数学
收藏 IP: 117.176.201.*|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3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