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tunshanr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tunshanren

博文

向死而生的手串

已有 345 次阅读 2025-4-25 15:25 |个人分类:生活杂碎|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前几日外出开会,在熙熙攘攘的会议大厅里,我意外邂逅了一位来自老家的学者。当我们的目光不经意间交汇,熟悉的乡音从他口中溢出的那一刻,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寻了一处安静角落,坐下相谈。过往的回忆如同潮水般涌来,故乡的山川草木、儿时的趣事,都成了我们话题的源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他的目光突然被我腕间的野桃手串吸引。那手串是我前些日子在山间漫步时,随手摘取野桃核串成的,虽算不上精致,却承载着我对自然的喜爱。

       他盯着手串,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惊喜与怀念,随后,竟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头骨形的手串递给我。那手串材质特殊,表面光滑细腻,纹理清晰,一看便知是经过精心打磨与岁月沉淀的珍品。我愣住了,这份突如其来的馈赠,让我既意外又感动。

       “这分明是您的至爱吧!我有些不知所措地说道。他只是微笑着,轻轻摆了摆手,说:看到你这野桃手串,就想起了老家的日子。这手串跟了你,也算有了新的缘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豁达。这份礼物,不仅仅是一个手串,更是一份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情谊。在这繁华都市的会议场合,我们两个来自同一方水土的人,因为偶然相遇,因为小小的手串,让心灵有了深深的共鸣。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手串,仿佛握住了满满的温暖与情谊。这世间的缘分就是如此奇妙,不经意的相遇,却能带来如此珍贵的礼物与回忆。它让我明白,在茫茫人海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与馈赠里,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旅途。

        这个手串是人头骨形状的,很多人不明白串珠为什么打磨成人头骨形状。其实,每个人都恐惧死亡,向死而生是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概念,它打破了人们对死亡避而不谈的常规心理,引导我们以一种更为深刻、勇敢的姿态去理解生命。从字面意思来看,向死而生指的是面向死亡而生存。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生命有终点,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便会摒弃对死亡的恐惧与逃避,不再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人是 向死的存在,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只有将死亡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去正视,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而思考生命的意义,让每一个当下都过得充实而有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向死而生体现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身患重病的人,在直面生命威胁后,往往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放下无意义的焦虑和纠结,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去做一直想做却未做的事。这种转变,正是 向死而生力量的体现。它促使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不被功名利禄所累,遵循内心的声音,去追求真正热爱的事物,让生命绽放独特光彩。在文学与艺术领域中,也不乏 向死而生的表达。史铁生在与病魔的长期斗争中,深刻思考生与死,他的作品充满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在苦难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梵高尽管一生坎坷,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但他将对生命的感悟融入画作,用绚烂的色彩展现对生活的执着,这些都是 向死而生精神的生动诠释。

        “向死而生并非宣扬消极的宿命论,而是提醒我们,唯有接纳死亡,才能更清醒地活着,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

 

已无更多数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1802-1483400.html

上一篇:巧遇院士
下一篇: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贾寒
收藏 IP: 202.100.211.*|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