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费城市中心的旅馆前往机场的这段旅程约 10.6 英里,耗时 40 多分钟,车费是 $44.77,我加了 $5.84 的小费。但让我记住这趟行程的,不是时间,也不是费用,而是这位 Lyft 司机与我一路上的坦率对话。
他是一位华人中年男子,出生于中国农村,上世纪 70 年代出生。他告诉我,自己在国内完成大学教育,之后在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家里条件不宽裕,上大学和找工作都得靠自己——“家里帮不上什么忙”,他说得平静,带着一种他这一代人特有的坚韧。
他在大约十六七年前移民到美国,如今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目前靠开 Lyft 维生。他没有说具体收入,我也没有多问。但以我这趟行程的车费计算,他大概能拿到 $32–$36(含小费)。如果他每天工作 8 小时,接类似订单 9–10 单,一个月毛收入可能在 $7,000 左右,扣除油费、保险、维修和税费,净收入大概在 $5,000 多。
他告诉我,自己常常每天工作 12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以我这次乘车的收费水平估算,他每天能跑 14 到 15 单,毛收入大约在 $450 到 $540 之间,月收入可达 $12,000 左右。扣除油费、保险和车辆维护等成本,净收入大致在 $9,000 到 $10,000 左右。
“在美国开车挣钱不容易,但想多赚点,就得拼时间,不能轻松对待。”他说。正是这份吃苦耐劳和超时工作的坚持,让他能够在纽约和费城两个城市都拥有房产,稳稳扎根。
这份努力的背后,是许多移民司机为了生活不断付出的缩影,也让我更加尊敬那些在异乡默默打拼的人们。
虽然他说“赚钱挺辛苦的”,但也看得出来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比如买房,他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选择远郊,而是特意在一个学区好的地区买了房子。“房产税高是高,但那边学区好、升值空间大,我是看准了才买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不是盲目扎根,而是带着投资眼光在布局自己的未来。
谈到身份和归属,他坦言:“也回不去了。中国变化太快,我已经不适应了。”他说和国内老同学联系不多,“说不到一块儿去了”。虽然他已是美国公民,但他也不觉得自己就是“美国人”。“夹在中间吧,就这么活着。”
他语气不苦,却也谈不上轻松。这种生活状态,也许正是很多移民共有的现实——不是完全融入,也不是彻底割舍,而是在中间地带寻找一种“可过下去的方式”。
车子抵达机场时,他帮我拿下行李,说:“祝你一路顺风。”语气真诚,面带微笑。
这位司机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让我在短短的车程中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移民世界:勤劳、清醒、现实,有忧虑,也有希望。他没有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成功范本”,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脚踏实地的生活路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4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