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午,正值午饭时间,我刚走出办公室门,迎面看到一对家长带着几个孩子在图书馆大堂参观浏览。看到我走出办公室,那位父亲微笑着走上前,礼貌地问:“您是图书馆馆长吗?”我点头答是。他随后自我介绍,原来他是宾大医学图书馆的馆长,他女儿在惠特曼学院读三年级。
他特意把女儿叫过来让我认识。寒暄间,他关心地问起我们图书馆对 open access 和 OER 的使用情况。我如实分享了情况:在我们这里,教师对这些新兴资源还比较谨慎。谈话不长,几分钟间,我们互致祝福,祝他们在惠特曼度过愉快的几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细节:宾大这样的常春藤学校,本身对教职工子女在校就读都有优惠政策,但这位馆长仍选择让女儿到一所排名并不特别靠前的文理学院。惠特曼的学费与宾大相差无几,可见他们在选择时,学费和名气并不是首要因素,而是孩子的兴趣和专业设置。惠特曼有些专业在文理学院里独树一帜,尤其是海外交换机制——惠特曼与许多国家都有交换生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机会,丰富他们的国际视野。父亲的眼神里带着自信而温暖的坚定,他相信文理学院的小班教育和紧密师生关系更适合女儿成长。
美国许多知识分子家庭非常重视教育的“合适性”:小班教学、紧密的师生关系、注重通识教育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大规模研究型大学不容易提供的。哪怕是常春藤大学的教师,也愿意为孩子寻找最适合的教育环境,而不是仅仅追求学校的名气。再说惠特曼学院的毕业生进名校读研的录取率几乎是100%,而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并不比常春藤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文理学院的大多数课程由教授亲自授课,而在大的研究型大学,很多课程由博士生授课。
这段偶遇让我想到中国家长在选择大学时的常见纠结:是要排名靠前的名校,还是更“合适”的学习环境?在美国,连最懂教育的人都不盲目追求名校,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性格和成长需求去挑选学校。这种理性的选择,也许正值得我们深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3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