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中有一句话尤其令人困惑,那就是“利涉大川”,它先后出现了10例,其中大部分(8例)位于卦辞,仅有2次位于爻辞,具体如下:
《需》: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讼》: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蛊》: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大畜》: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涣》: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中孚》: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颐·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未济·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利涉大川从字义上看,“利涉大川”中的“利”表示有好处,或能带来利益[1],并非现代汉语中“有利于”的意思。“涉”意为渡河。“大”字在语义上带有褒义,常用于地位较高的人或事物前,例如“大人”、“大君”、“大往小来”、“大师”、“大车”等。当然,作为描绘事物程度的形容词,偶尔也与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连用,如“大败”。“川”即指“河”,而且应该是比较宽阔的河流。
周族所在地“歧邑”位处渭河北侧,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所以可以假设“大川”指的是“渭河”。然而,我们并未发现周族与渭河南侧有过多联系,为何需要如此频繁地渡“渭河”呢?虽然在文王晚期,周族迁徙至位于“渭河”南岸的丰邑,可能需要渡河,但《周易》中10例“利涉大川”未必都创作于文王晚期,因此“大川”指“渭河”的可能性较低,这种解释的充分性不足。
除了“渭河”之外,从“歧邑”到“殷都”需要依次经过泾河、洛河和黄河。“泾河”、“洛河”是“渭河”的支流,水量未必能符合“大”字的描述,可以暂且排除。因此,我们最大的疑问指向“黄河”。黄河是该区域最主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渡河存在危险,那么每次渡河之后记录“利涉大川”似乎是合理的。
虚还是实?“利涉大川”可能为“实指”,表示真实的渡过宽阔的河流;也可能为“虚指”,代表渡河要去做的事。
如果“大川”是黄河,那么“利涉大川”看似是“实指”了。但是,《周易》中每一卦都拥有完整的主题。渡过黄河这件事与如此多卦的主题有何关联?为何多达10个卦都要提及它?要知道,文王的《周易》并非流水账,事无巨细都记录。通过之前对《周易》文本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其语言精炼,力求形象生动,文本前后呼应,主题明确,绝不会出现与主题无关、强行插入的语句。因此,从《周易》内在逻辑的角度来看,“利涉大川”不太可能是单纯的实指。
既然实指存在诸多疑问,那么“利涉大川”很可能是一种虚指,是某种行为的代称,代表着某件事情。
考虑到古代“刳木为舟”的危险性,渡过黄河这样的天险是周文王从“歧邑”到“殷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文王完全可以用“涉大川”来指代他代替商王办事,或者前往殷都向商王汇报这一重要行为。
结合我们之前对“命”字的推测,即“命”字可能指代商王交给文王的任务,那么“利涉大川”的虚指含义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周文王肩负着商王的任务(很可能就是替商国镇守周原,安抚当地各族,稳定边疆),而前往殷都汇报工作是完成任务的重要环节,用“涉大川”来指代这一过程就显得更加合理。
文王作为职业军人,本来不允许离开殷都,但他是代表商国入驻周原的最佳人选。作为交换,商王帝乙允许文王带领部分已成为职业军人的周族成员回到周原“建侯”,并且将妹妹嫁给他。正是因为身负任务,文王才可能多达10次渡过黄河前往殷都复命。
我们将10次渡黄河分散到文王的一生中,频率并不算高,可能每隔两三年才一次。《周易·丰·上六》记载:“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意思是:将迎接商王纣的屋子建造得很宏大,并遮挡上帘子,(文王)在门外偷看,没有看到人,三年没有见到商王了,这并非好事!这里的三年很可能是“实指”,暗示了文王去殷都见商王的平均间隔。所以在古代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文王能多达10次的渡黄河向“王”汇报工作,的确是忠心耿耿了。
假设的验证传统的“训诂学”往往缺乏专门的验证步骤,将提出假设的过程等同于验证。按照我们之前博文提出的方法论:无论假设的来源如何,大胆提出假设是合理的,但更重要的是进行严谨的验证。因此,我们将“涉大川代表商王交给的任务”这一假设代入《周易》中10例“利涉大川”的记载进行检验,考察其解释的有效性、可信性以及是否能提供对卦爻辞新的理解。
首先是出现在爻辞中的两例“利涉大川”:
《颐·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颐》卦是文王以“脸面”为主题进行了一些评论,“颐”就是脸(本义下巴,但似乎区分不那么严格)。该句爻辞意思是:因为(事情没做好,丢失)脸面,非常痛苦,(这时候)去见商王请罪是有好处的。
《未济·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未济》卦是周族在迁徙至丰邑之前创作的,内容是文王对这次迁徙的感受。该句爻辞是说:(周族还)没有渡河(去丰邑),(大家)不愿意去,但是(迁徙)对商王交待的工作是有好处的。
从这两例爻辞中,我们注意到,它们的翻译和各自的主题结合得很紧密,逻辑很通畅,而且和上下文衔接较好。
接下来是出现在卦辞中的八例“利涉大川”:
《需》: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卦是以“等待”为主题创作的,“需”就是等待。该卦辞是说:(通过)等待,别人会信任(你),(会产生)影响力。我(和你们)说:这是好事,对完成商王交待的工作有好处。
《讼》: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讼》卦主题为“争论”,“讼”就是争论、争辩。该卦辞是说:争论(不是坏事),(会)产生信任(说明我在认真的做这个事);把气憋在肚子里不说出来,(过程)中当然很好,但最终不好。(所以)去见大人(和他争论)是有好处的,(但是)商王交待的工作,(你去争论)可没什么好处。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卦中的“同人”指将人聚集起来,很可能就涉及商王的任务。该卦辞是说:将众人集聚在原野上,我(和你们)说:这对商王交给的工作是有好处的,对我(继续)成为(周族)首领是有好处的。
《蛊》: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蛊》卦很难解释,我还在参悟、研究。该卦辞也许是我们假说的反例。“蛊”是毒害的意思,很有可能指周族(羌人)不好的风俗和习惯的影响;“元亨”我个人翻译为“我早就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可能指用兵之时,即发动战争的时候。该卦辞可以暂且解释为:那些不好的风俗习惯,我开始就说:在战争的时候,对完成商王交给的工作是有好处的。
《大畜》: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大畜》卦很可能指为“大国”积蓄(提供)物资。该卦辞是说:为商国提供物资,是有好处的;家里不能吃太好的食物(意思可能是把好食物拿出来给大国),对完成商王交给的工作有好处。
《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益》卦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卦,它反映了文王的政治思想:一切以是否会带来好处(利益)为原则。即“利用为大作”[2],意思是“使用好处(利益)作为核心是(周族能)伟大振兴的(关键)”。该卦此是说:多出行(去商王那里)是有好处的,对(完成)商王交给的工作有好处。
《涣》: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涣》卦描述的是商王去岐山祭天时,文王对歧邑进行大清洁的事情。该卦辞是说:清洗(干净),我(和你们)说:商王顺路到我们周族的宗庙祭祀,这对(我们)完成商王交给的工作(团结周族各部)是有好处的,是好事。
《中孚》: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中孚》卦之前我们详细解析过,该卦辞是说:(你部落)心中有诚信,(我们)就好鱼好肉招待,这对(完成)商王交给的工作是有好处的,是好事。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蛊》卦这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案例外,将“涉大川代表商王交给的任务”代入其余9例卦爻辞中,都能进行较为合理且与卦主题相关的解释,显示出该假设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至于《蛊》卦,也并非不能解释,而是几个关键字词还存在疑问,有很多不确定性,有待于我们后续的思考和研究。
综上所述,《周易》中“命”字和“利涉大川”这两个关键语词,强烈地暗示了周文王很可能是受商王派遣前往周原的,这与文王出身职业军人、早期难以离开殷都的逻辑推断相互印证,为我们理解文王早年的经历以及周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且可信的解释。
在未来的博文和研究中,除非出现重要的反驳证据,我们将把这一假设作为重要的背景信息,应用于《周易》卦爻辞的解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古老的经典。
注释:[1].关于“利”字的含义,我会在后续博文中论述。
[2].《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1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