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二
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
详释:
1.牀(chuáng):“床”的异体字。虽然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但床很可能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该字的甲骨文字形就象形一张竖立的床。下图为河南出土的彩绘漆木床。床是休息之所,位于卧室之内,也可用于招待亲近的客人。
“巽”很可能意为协商。
“巽在牀下”暗示在卧室床边,席地而坐进行协商。
这种用语颇为巧妙,一方面暗示了周文王与该“大人”关系密切,以至于在“大人”的卧室里商议(之所以不在文王的卧室,是因为卦辞已表明文王出门去拜见“大人”)。在卧室中席地靠床而坐,暗示场合非正式,双方都较为放松,甚至不拘礼仪。
另一方面,“巽”的协商含义也表明,即使关系亲近,但在涉及利益时,这些部落首领也毫不退让,该计较的仍会细致计较,这一点可以从后文看出。
2.史巫: 大部分学者认为“史巫”是一种官职,是协助进行占卜工作的人员。
3.紛: 指次数非常多。《说文解字》认为“纷”的本义是指像马尾那样的丝织品[2],“纷”字为形声字,左侧为“丝”,表示丝织品,右侧为“分”,表示声音。《博雅》释“紛紛,衆也”。《集韻》释“紛縕,亂貌”。因此,“纷”字给人一种细密、繁多、杂乱的感觉。
“用史巫紛若”表明,双方并非仅用一个方案进行协商(因为一个方案无需多次占卜),而是在反复讨价还价。每当否定了一个方案(无论是对方的还是己方的),提出新的方案后,就需要重新占卜,以确认是否可行。这个过程必然繁琐复杂,以至于在爻辞中,文王用“无咎”来声明,表明自己已经尽力而为,没有什么过失。当然,这个“无咎”或许也是文王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认为自己如此频繁地请求“史巫”协助占卜是好事,是谨慎之举,自身并无错误。这一句爻辞也从侧面反映了文王的性格,可能是一个小心谨慎、行事周详,甚至带有老谋深算色彩的政治家。
九三
九三:頻巽,吝。
1.頻: “频”字至少有两种常见含义:一是皱眉,二是频繁。《说文解字》未收录“頻”字头,但有“瀕”字,明确指出该字指人走到水边,无法渡河,因而皱着眉头的样子。这种解释初看颇为古怪,令人费解。皱眉是一个相对直接的动作,应该有很多造字方法,为何一定要用无法过河来表示发愁的神态呢?然而,《说文解字》对“瀕”的解释恰恰与“涉”等相关字的逻辑相一致,并且也有甲骨文的形体作为依据,这使得我们不得不相信“瀕”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人想要渡河,停留在河边,焦急地皱眉等待的样子。
“頻”字无论解释为频繁还是皱眉,在语境上都说得通。考虑到皱眉可能是其本义,而频繁可能是引申义,因此在此处将“頻”理解为皱眉更为合适。后面的“吝”则对应了皱眉的原因,也与上句爻辞的“用史巫紛若”相呼应,还与后面的“喪其資斧”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九五爻辞中“无初有終”的原因。
六四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1.田: 对于该字,我们只能依据其字形进行想象[4]。该字为象形字,指田地,古今差异不大。“田”字在《周易》中出现五次,均作田地之意。
2.獲: 指猎取。《说文解字》释“獵所獲也”,意为打猎时所捕获的猎物。
3.品: “品”字的本义或许是三个相同的部件[5],因此“类”是最为贴切的解释,其他含义皆为引申义。该句的“品”可能是名词作动词使用,表示将收获之物分成三类或三份。
“悔亡”表示之前心情不好(悔),现在不好的心情消失了(亡)。为何会如此呢?后句的“田獲三品”提供了答案。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该卦的主题很可能是协商共同进攻敌人,那么关于战利品的分配需要在事前达成一致。
“田獲三品”暗示着此次进攻的时间可能是在秋季收获的季节,进攻敌人最可能的战利品就是田地里的农作物(当然,也可以将“田獲”做广义的解释,泛指所有战利品,这不会削弱卦的主题),并将这些收获分为三份。那么问题来了,分成三份是否暗示着参与商议的诸侯一共是三家呢?如果是两家,那么如何分配(谁取两份,谁取一份)?后文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极有可能的情况是三家共同商议,从概率角度讲,三家商议达成协议的难度会增加,这便与九三的“頻巽,吝”相对应了。三家平均分配战利品,如果其中一家一直不同意,认为自己吃亏了,要求提供其他的补偿,这就导致了上九的“喪其資斧”,这样的解释更加合乎情理。
九五
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从本义上,“庚”很可能是收割粮食的日子,我们之前的博文分析已证实了这一点[6]。
“貞吉,悔亡”恐怕是本卦中最令人费解的句子,因为在同一句爻辞中,出现了两个“吉”字——“貞吉”和“吉”。这两个“吉”分别指向谁?在表达中又起着什么作用?恐怕难以简单地下定论。 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本句和上句“六四”都出现了“悔亡”,这暗示了在谈判中存在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分配战利品;二是何时进攻和撤退。“六四”解决了战利品分配的问题,因此“焦虑的心情”得以消除。本句则解决了何时“进退”的问题,同样,另一种“焦虑”也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两个“悔亡”对“巽”卦主题的照应非常明显。
2.“无初有終”表示不确定开始的时间,但确定了终止的时间。这句话是全卦的关键所在。
首先,它反映了联合作战模式的特殊性。
根据我们对古代军事的了解,所谓共同出兵,很可能是事先确定具体的集结时间与地点,各方军队汇合后,再组成大部队一同出征,以避免被敌方各个击破。即使没有集结的过程,也需要在相同的时间,几支军队从不同方向向同一目标进发,这才是协同作战。
然而,这里的描述却恰恰相反。“无初”表明不仅不需要集结,甚至也不必同时作战,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战争模式大相径庭。
这便暗示了我们之前提出的假设:这场战争很可能并非由周族主导,而是应“大人”的要求进行配合。“大人”是对年长且地位较高之人的尊称,在此可能指某位年长且有威望的部落首领,他想攻打敌对部落,出于稳妥考虑,便邀请了几个关系较好的部落(包括周族)来协助。而周文王经过谈判,承诺提供帮助,但不会立刻出兵,而是表达了“你们先打,我们肯定会参与,至于何时参与,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意思。
不仅如此,“有終”表明周族不会一直提供帮助,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撤军。这个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就是后续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即农作物收获的时节。这一点暗示了商末各部落很可能实行“公民兵”制度,所谓“公民兵”是指部落成员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全体出动。这借鉴了古希腊的定义,虽然在商周时期并没有确切的“公民”概念,我们在此仅使用这个通用的称谓。“公民兵”在秋收时节必须返回收割农作物,否则将会耽误农时。
通过上述对“无初有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周文王在谈判协议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连连称“吉”了!
另一方面,上述句子也暗示了周文王的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武人”,具备丰富的战争经验。要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涉及大量的资源消耗。自行控制参战时间,在合适的时机出击和撤退,能够有效缩减周族的用兵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避免了与盟友捆绑在一起,减少了被“猪队友”拖累的风险。周族不与盟友集结,也不受他们的指挥,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和机动性。试想一下,如果盟友与敌对部落先行交战,无论盟友战胜、僵持,周族的突然出击都将很可能是决定战场局势的关键力量,从而大大降低自身的人员和物资损失。退一步说,如果盟友先战败,那么周族可以根据形势变化,灵活选择进退,如果敌方实力过于强大,周族甚至可以调转矛头。在《周易》中,似乎就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7]。
因此,周文王真是一位老练、狡猾的政治家。
上九
上九: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凶。
1.資:指用于交换的货物。
“資斧”就是用于交换的斧头。商周时期,金属制品并不普遍,将金属铸成斧头,既具有使用价值,也方便携带,可以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2.“喪”指失去,但不一定是丢失,很可能是用于交换或赠送给对方了。
在前面的爻辞中,我们发现这次战争之前的协商,周族占据了优势,那么很可能这些“資斧”就是一些补偿。例如在谈判中,周族坚持战利品分成三等份,并且自主决定参战和撤退的时间,其他两个部落不同意。僵持之下,作为妥协方案,他们要求周族提供一些斧头作为武器,以增强其他两族的战斗力,而战利品分成三等份则是对这些斧头的补偿。周文王认为这不是最佳方案,但为了避免谈判破裂,维持合作,周族无奈之下只好答应。
代入周文王的历史角色,即使失去了一些“資斧”,但总体而言仍然是划算的,因为参战的自主性可以大大降低人员损失。从其他卦中,我们注意到文王反对轻易发动战争[8]。战争会造成人员伤亡,这是无法挽回的。在降低伤亡的前提下,用多余的斧头(資斧)换取战利品和俘虏,对周族确实有利。
卦辞
巽,小亨。利攸往。利見大人。
《巽》卦卦辞存在一个难点。
我们之前的博文解析过“亨”字,认为它有沟通的含义,可以翻译为“(我和你们)说”[9]。但本句中的“小亨”恰恰构成了一个反例,用“沟通”难以解释。
在《周易》中,“小”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1. 年纪轻的人,如“小子”、“小有言”;2. 不重要的事,如“小事”;3. 地位低的人,如“小人”;4. 形容词“少”,可作名词,如“小往大来”;5. 抽象词“小的方面”,如“小有悔”、“小吝”、“求小得”、“小利”等。然而,“小亨”中的“小”作何解释,我们目前尚不确定。
“小亨”在《周易》中出现过两次:
旅小亨,旅贞吉。
巽小亨,利攸往。利見大人。
从句读的角度,“小亨”应该和前面的字连读,形成三字一组。但从字义的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释。而且《旅》卦和《巽》卦紧随其后,且都出现了“小亨”的字样,这确实令人费解。我只能暂且翻译为:小范围的,简单的说。
“利攸往。利見大人”很可能意思是:主动前往对方那里,是有好处的;主动去拜见大人,是有好处的。
注释:
[1].《说文解字》“(牀)安身之坐者。从木爿聲。仕莊切【注】徐鍇曰:《左傳》薳子馮詐病,掘地下冰而牀焉。至於恭坐則席也。故从爿,爿則𤕬之省。象人衺身有所倚箸。至於牆、壯、戕、狀之屬,竝當从牀省聲。李陽冰言:木右為片,左為爿,音牆。且《說文》無爿字,其書亦異,故知其妄”。《釋名》“人所坐臥曰牀。牀,裝也。所以自裝載也”。
[2].《说文解字》“(纷)馬尾,韜也“。[玉篇]亂也,緩也。又[博雅]紛紛,衆也。又[書·顧命]筍席紛純。[疏]紛如綬,有文而狹者也。又[禮·內則]左佩紛帨。[註]紛帨,拭物之佩巾也。又[揚雄·羽獵賦]靑雲爲紛。[註]紛,旗旒也。又[集韻]紛縕,亂貌。
[3].《说文解字》“水厓。人所賓附,頻蹙不前而止,从頁从涉。凡頻之屬皆从頻。符眞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水賓,非是”。《说文解字注》“(瀕)水厓,人所賔附也。厓今之涯字。附當作駙。馬部曰:駙,近也。瀕賔以曡韵爲訓。瀕,今字作濵。召旻傳曰:瀕,厓也。采蘋、北山傳皆曰:濵,厓也。今字用頻訓數。攷桑柔傳曰頻,急也。廣雅曰頻頻,比也。此從附近之義引申之。本無二字二音,而今字妄爲分别,積習生常矣。顰戚不歬而止。从頁从涉。顰戚各本作戚,今正。此以顰戚釋从頁之意也。將涉者,或因水深,顰眉蹙頞而止。故字从涉頁“。[玉篇]急也。[廣雅]比也。[詩·大雅]國步斯頻。[傳]頻,急也。[箋]頻猶比也。國家之政,行此禍害比比然。又姓。[風俗通]漢有酒泉太守頻暢。又[說文]水厓。[徐鉉曰]今俗別作水濵,非是。[詩·大雅]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傳]頻,厓也。[箋]頻,當作濵。又與顰同。[易·復卦]頻復厲无咎。[註]謂頻蹙之貌。
[4].《说文解字》“(田)陳也。樹穀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说文解字注》“(田)敶也。各本作陳。今正。敶者、列也。田與敶古皆音陳。故以㬪韵爲訓。取其敶列之整齊謂之田。凡言田田者、卽陳陳相因也。陳陳當作敶敶。陳敬仲之後爲田氏。田卽陳字。叚田爲陳也。樹榖曰田。穜菜曰圃。樹果曰園。見囗部。象形。各本作象四。今依韵會正。今人謂爲从囗从十。非許意也。此象甫田之形。毛公曰。甫田謂天下田也。待年切。古音如陳。十二部。囗十、逗。千百之制也。此說象形之恉。謂囗與十合之。所以象阡陌之一縱一橫也。各本作阡陌。部無此二字。今正。周禮遂人曰。凡治野。夫閒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百夫之涂謂之爲百。千夫之道謂之爲千。言千百以包徑畛路也。南畞則縱遂橫。溝縱洫橫。澮縱川橫。遂徑畛涂道路縱橫同之。東畞則橫遂縱。溝橫洫縱。澮橫川縱。徑畛涂道路之橫縱同之。故十與囗皆象其縱橫也。阡陌則俗字也“。
[5].《说文解字注》“(品)衆庶也。从三口。人三爲眾。故從三口“。[廣韻]類也。[易·乾卦]品物流形。[疏]品類之物,流布成形。又[書·舜典]五品不遜。[疏]品爲品秩,一家之內,尊之差,卽父母兄弟子是也。又[增韻]物件曰品。[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疏]鄭元以爲金三品者,銅三色也。[易·巽卦]田獲三品。[註]一曰乾豆,二曰賔客,三曰充君之庖。[禮·禮器]薦不美多品。又[少儀]問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疏]品味者,殽饌也。[周禮·天官·膳夫]品嘗食。[註]品者,每物皆嘗之,道尊者也。又[韻會]品格也。[禮·檀弓]品節斯,斯之謂禮。[疏]品,階格也,節制斷也。
[6].请参考博文:《周易》解字12“庚”-易学75,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4096.html
[7].《周易·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睽》卦很有可能是在背叛后为自己进行的辩解,该句意思是:不好的心情消失了,(为了)宗族和亲人,我们离开有什么错呢?
[8]。《周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既济》卦的主题很可能是周族被商王胁迫,下属们(小人)提议反抗,文王反对,要求大家忍耐。该句意思是“高宗”攻打鬼方,打了三年才打下来,暗示战争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不能采用下属的观点。《周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师》卦反映了文王对战争的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有人侵犯了商王的利益时,应该先用语言去批评,暗示要冷静,不要轻易开战。否则大儿子率领部队去战斗,很可能他的尸体会被小儿子拉回来,这样做对当前不是好事。
[9].请参考博文:“享”与“亨”之辨01-《周易》研学之19,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0778.html “亨”字非“烹饪”02-《周易》研学之20,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0890.html “亨”非“享”03-《周易》研学之2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189.html “亨”乃“通”04-《周易》研学之22,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04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8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