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周易》解字之“困”08-易学62

已有 893 次阅读 2025-4-12 18:58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困(kùn)字形非常简单,明显为会意字,但字义却非常复杂。

   该字在历史演化过程中,该字至少有三个义项。

20250411-困01.png   其一是“包围”的意思[1],该义项类似于现代的“捆”字,从会意的角度就是树木被包裹住无法生长,或者把木头捆起来,让木头束缚在里面。有另一种解释说是“门槛”,表示“木”横在门框底部、阻碍家禽进出,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比较牵强。

20250411-困02.png   其二是“穷苦”的意思[2],但这种解释恐怕很难从“困”的字形中会意,所以其原型很可能是“𣏔”,“𣏔”是现代“困”字的古字来源之一。上部的“止”表示缺乏,下部是“木”,很可能表示已经收割的粮食,后人误解为“木”。该字形很可能指缺乏必要的生活物资。

20250411-困03.png

   其三是前两种意思结合在一起,表示陷在艰难困苦里,或受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住。这个意思具有抽象的含义了,从字的演化角度,抽象的义项不太可能为基本义,恐怕是前两种基本义的引申。但这个字义也是后世应用得比较多的意思,我们往往也是用这个意思来理解古文。每当看到“困”,就认为是被困住。

   《说文解字》认为“困”的本义是废弃的房屋[3],很可能是从“包围”的义项来解说的。也许是人们看到荒弃的房屋墙壁上,树木艰难生长,就认为是墙壁包裹了树木,使树木无法长大。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文解字》的解说也许更证明了“困”的字源有两个,“包围”是“困”最初的本义;而“穷困”是“𣏔”的本义。

   从古代文献角度,“困”也基本是这两种意思。例如《论语》,其中有3例“困”字。 

《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里的“困”应该是“包围”的意思,表示不被酒所包围。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的“困”应该是“穷苦”的意思。表示虽然贫穷,然而不断学习。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这里的“困”应该是“穷苦”的意思,“穷”是副词,表示程度。“四海困穷”表示所有的地方都非常的贫穷。

   在《尚书》中有7例“困”,其中有4例都是以“困穷”词组的形式出现。

 《尚书·洛诰》:“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王曰:公定,予往已。公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

   这里的“困”应该是“穷苦”的意思。意思是我来了,你们就不会受苦了。

 《尚书·蔡仲之命》:“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

   这里2例“困”,证明“困”本身是穷苦的意思,而“穷”是非常、极度的意思。

 《尚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尚书·大禹谟》:“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尚书·太甲中》:“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

   以上3例“困穷”,应该和《论语》中的意思类似,表示非常穷困。 

 《尚书·盘庚中》:“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

   在以上10例“困”中,唯有《盘庚中》的这一句不好解释。我们当然可以翻译为“困扰”,但“困扰”是描述情绪的抽象动词,这种含义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所以,“困”字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思考。 

注释: 

[1].《六書本義》“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 

[2].《廣韻》“窮也,苦也”。 

[3].《说文解字》“故廬也。从木在囗中。𣏔,古文困。苦悶切”。【徐鍇曰】“舊所居廬,故其木久而困獘也”。《说文解字注》“(困)故廬也。廬者二畞半一家之居。居必有木。樹牆下以桑是也。故字從囗木。謂之困者、疏廣所謂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也。困之本義爲止而不過。引伸之爲極盡。論語。四海困竆。謂君德充塞宇宙。與横被四表之義略同。苞注曰。言爲政信執其中、則能竆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也。凡言困勉、困苦皆極盡之義。从木在囗中。苦悶切。十三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1714.html

上一篇:《蒙》卦之“包蒙”05-易学61
下一篇:《蒙》卦之“困蒙-童蒙-擊蒙”06-易学63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3 王涛 刘进平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