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与《春秋》,这两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虽然成书年代相差甚远,却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它们都善于运用精细的细节描写、考究的词汇选择,以及言简意赅的句式,来传递深刻的含义。
这种相似性,并非简单的巧合,很可能具有传承性的关系。《周易》的叙事特点影响了西周和东周时期的史官创作,形成传统,而这些历史文献又集大成于《春秋》的编撰,才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
“周易笔法”与“春秋笔法”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字词的选用上,类似于“微言大义”。《周易》并没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但选字选词力求形象、生动、准确,这一点和《春秋》是一致的;其次在句子结构和组成上,力求言简意赅,避免重复;再者在段落的规划上,前后照应,对应关系明显。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证,对“周易笔法”与“春秋笔法”的相似之处进行深入探讨。
精选字词“周易笔法”与“春秋笔法”的相似之处,首先体现在对字词的精挑细选。尽管《周易》与《春秋》在叙事目的上存在差异,《春秋》侧重于通过“微言大义”表达道德评价,而《周易》则更注重描绘客观事物,但两者在字词的运用上都极为考究,力求形象、生动、准确。
以《周易·震》卦为例,其对“震”(雷)的描绘,充分体现了《周易》在字词选择上的精细:
1.“震来虩虩”[1]:
“虩”(xì)字,极富表现力。我之前的博文就对此字进行了分析[2],“虩”很有可能是会意字,表示“蝇虎”。蝇虎就是我们常说的跳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它喜欢生活在墙缝里,如果你用手去抓它,它受到惊吓就会一下一下地跳开,很多小孩子都喜欢捉弄它。 雷声突然炸响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被吓一跳。文王用“虩虩”来形容人受惊吓害怕的样子,就像跳蛛一样跳来跳去。
2.“震苏苏”[3]:
该句中“蘇”字也同样,我在之前的博文[2]中分析过。《韵会》里说“死而更生曰穌。通作蘇”,也就是说“穌”有复苏、恢复的意思。比如《尚书·仲虺之诰》里有“后来其蘇”的句子,《礼记·乐记》里有“蛰虫昭蘇”,都是苏醒、复苏的意思。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雷电很少连续不断地出现,通常是闪一下之后,过一会儿又突然来一下。雷电时断时续的样子,就像人累了、休息一下、又累了、再休息一下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用“苏苏”来形容雷电的这种间歇性,既符合客观现象,又极具文学色彩。
3.“视矍矍”[4].:
“矍”(jué)字明显是会意字,很有可能表示人用手抓住了鸟,鸟瞪大了眼睛,一副吓傻了的表情。“视矍矍”三字,将人们在雷电下惊魂未定、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虩”、“苏”、“矍”等字的选择,《周易》生动地描绘了雷电的形态和人们在雷电下的反应。尽管《周易》的选词并非用于暗示道德观念,但其对字词的精雕细琢,与《春秋》的“微言大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受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周易·震》卦中的几个字进行分析。关于《周易》中其他字词的精妙运用,将在后续的《周易》解字系列中进行详细阐述。
行文暗示“周易笔法”与“春秋笔法”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句子组成和结构上。两部经典都擅长运用精炼的语言,通过巧妙的句式安排,暗示深层含义,而非直白地表达观点。以下通过《周易》的两个例子,来阐释这种行文暗示的技巧:
1.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5]。
“明夷”指一种鸟,具体为何种鸟类已不可考,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境。“于”为介词,在此引导状态描述。“飞”为动词,指鸟类飞行。“其”为代词。“翼”为名词,指翅膀。“垂”字我们之前博文分析过,它是动词,表示用力向下捶打(这个字和前面的字类似,用得非常巧妙)。前半句表示鸟在飞的时候,用力捶打着(扇动)翅膀。
“君子”为部落首领的谦称。“行”为动词,指出行。“三日”指三天。“食”为动词,指进食。后半句描述了君子长途跋涉,三天未进食的困境。
整句话前后两句结构对称,意境相似,都暗示了行路的艰辛。然而,《周易》并未直白地表达“我非常辛苦”,而是通过对鸟类飞行和君子行路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艰辛。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与《春秋》“微言大义”的特点颇为相似。
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6]。
“鸣鹤在阴”的现代语序应为“鹤鸣于阴”或“鹤在阴鸣”。古人认为鹤鸣声响亮,必有众多小鹤应和。这句话暗示了对方的重要性,表明周族虽强大,仍需盟友。
“爵”指酒杯,在商周时期既是生活用具,也是礼器。“靡”指将食物磨碎或分成小份。 后半句“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则明显带有劝降之意。“爵”暗示着以高官厚禄引诱对方,表达“有福同享”之意;“靡之”则暗示着在困境时,将食物磨碎共同分享,表达“有难同当”之情。
在此句中,周文王并未直白地论述对方部落的作用,也未直接表达劝降之意。前者通过比喻的方式呈现,后者通过行为暗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与《春秋》通过精炼的语言暗示深层含义的“微言大义”如出一辙。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在句子组成和结构上,也体现了与《春秋》相似的暗示技巧。这种通过含蓄表达,引发读者思考的行文方式,或许正是“周易笔法”对“春秋笔法”产生影响的证据。
材料选择与照应“周易笔法”与“春秋笔法”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段落规划和材料选择、前后照应、对应关系上。尽管《春秋》以编纂为主,侧重于对已有材料的取舍,《周易》为周文王创作,在文献特点上并没有体现对别人材料的取舍,但在涉及主题的选择、段落的相互照应上,却非常具有特点。
1.飞鸟以凶[7]
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并不复杂,是典型的动词前置,现代语序为“鳥飛以凶”。“鸟”为名词,“飞”为动词,“以”为介词,表示“因为、由于”,后面加上原因、对象等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前提。“凶”是名词,表示不好的事,翻译为凶险也未尝不可。然而,其深层含义却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解读。
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置于具体的场景中,一群鸟在地面或树上鸣叫,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惊慌失措地飞散。
结合《小过》卦的卦名(“过”有批评、指责之意)和上下文,我们可以联想到:一群人在别人背后叽叽喳喳的嚼舌头,说人坏话,当被主人发现进行惩罚时,这些人便一哄而散,纷纷脱离干系,当初嚼舌头时的兴奋和亲密,顷刻间荡然无存。这不就是在背后说人坏话场景的细致刻画吗?
《周易》经常使用比喻,而且用喻体来取代本体,不进行解释。在《小过》卦中,“飛鳥以凶”明显使用的是比喻的方式。文王通过认真而精确的选择比喻喻体,将鸟儿和“说坏话”联系在一起。再通过“飞鸟以凶”的描述,便把《小过》的背景和主题昭示出来。文王对文字和材料的选择是如此的细致,刻画是如此的而生动,这与孔子在《春秋》中仔细选择材料,不是非常类似吗?
同时,《小过》卦还通过前后照应,强化了比喻的暗示作用。《小过》卦在第一句爻辞就提出“飛鳥以凶”后,在最后一句爻辞提出“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8].”。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遇到就批评(对方),(就像)鸟群飞离,(你无法保守秘密,对方一定会知道),坏事啊!这就是说话(带来)的灾祸。 同样用鸟来进行比喻,只不过后者的喻体是:鸟飞走时人是阻拦不住的。比喻主体是:对方一定会知道。这种做法就是前后照应,前后都用“鸟”来比喻背后说人坏话,保持比喻的一致性。
不仅如此,在卦辞中,再次出现“飞鸟遗之音[9]”,同样用鸟来比喻,不过这一次是喻体是:鸟飞的时候遗留下声音,人只听到声音看不到鸟,比喻主体是:我们都不知道是谁将消息传递给对方的。
由此可见,《周易》用“鸟”比喻“背后说人坏话”并非随意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并通过多重照应,强化了其暗示效果。这正是《周易》在材料选择上的独特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在段落规划和材料选择上,也体现了与《春秋》相似的暗示技巧。这种通过精选材料和巧妙照应,含蓄地表达深刻含义的叙事手法,或许正是“周易笔法”对“春秋笔法”产生影响的证据。
总结综上所述,“周易笔法”作为《周易·经》的重要叙事特征,与“春秋笔法”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叙事,传递深刻的观点和理念。它们都力图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无限的意义,引导读者通过独立思考和解读,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相。
然而,“周易笔法”与“春秋笔法”也存在显著差异。《春秋笔法》侧重于通过字词的褒贬和事件的取舍,来表达作者的道德评价和情感倾向。而“周易笔法”则更注重通过对细节的生动描绘,来呈现事件的背景、环境和本质。
具体而言,《春秋笔法》筛选材料的依据是孔子的价值观和个人好恶,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和评价,传达其道德理念。而《周易笔法》筛选材料的依据则是与主题的相关性,力求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在句式运用上,《春秋笔法》通过暗示,引导读者理解孔子的道德评价;《周易笔法》则通过暗示,引导读者领悟周文王的思想意图。在字词选择上,两者都极为考究,但《春秋笔法》的选词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而《周易笔法》则更注重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
因此,在解读《春秋》时,我们需要通过对字词的推敲,带着疑问去揣摩孔子的道德立场和情感倾向。而在解读《周易》时,我们同样需要带着对字词和材料选择的困惑,去探寻卦爻辞背后的事件背景和深层含义。
通过对“周易笔法”和“春秋笔法”异同的深入理解,我们在分析和注解《周易·经》时,应更加注重挖掘卦爻辞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主题,并以此为依据,检验和修正对字义的理解。这种深入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周文王创作《周易·经》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内涵。
注释[1].《周易·震·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2].请参考博文:
从《震卦》看《周易》的语言特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7824.html《震卦》中的“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是什么意思?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7525.html
[3].《周易·震·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4].《周易·震·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5].《周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6].《周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7].《周易·小过·初六》:飞鸟以凶。
[8].《周易·小过·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9].《周易·小过》: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