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研究立足云南丰富的"食花文化"传统,选择当地特色食用花卉Campylotropis polyantha为研究对象。这种植物在云南被称为"多花杭子梢",其花朵密集呈粉红至淡紫色,是当地重要的传统食用植物。
首次系统解析了云南特色食用花卉Campylotropis polyantha(豆科)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通过UPLC-ESI-MS/MS技术鉴定出21种主要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47%)、生物碱(20%)和酚酸(14.6%)为优势组分,包括芹菜素-6-C-葡萄糖苷、香草酸等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研究发现该花提取物(CPFE)展现出显著的抗氧化能力(FRAP值60.97 μmol FeSO4/g),并对MGC-803、A549和Hela癌细胞表现出选择性细胞毒性(IC50 133.6-221.3 μg/mL)。在抗炎机制方面,CPFE能有效抑制NF-κB核转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同时,低浓度(<1 mg/mL)下可促进益生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生长。这些发现不仅验证了当地传统食用该花卉的科学依据,更揭示了其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多重潜力——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抗炎成分和益生元原料,为这一特色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1题目
文章题目:More than food: Study on the metabolites and bioactivity of edible flowers of Campylotropis polyantha (Leguminosae)
发文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
2杂志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IF=4.9分
3链接
Jihai Zhang, Qing Zhang, Miaomiao Wang, Liya Liu, Congli Xu, Sarana Sommano, Edward J. Kennelly, Chunlin Long,More than food: Study on the metabolites and bioactivity of edible flowers of Campylotropis polyantha (Leguminosae),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Volume 128,2025,106801,ISSN 1756-4646,https://doi.org/10.1016/j.jff.2025.106801.
4检测指标
Norminkoda提供了代谢组检测
5主要内容
1. 研究背景与科学价值
该研究立足云南丰富的"食花文化"传统,选择当地特色食用花卉Campylotropis polyantha为研究对象。这种植物在云南被称为"多花杭子梢",其花朵密集呈粉红至淡紫色,是当地重要的传统食用植物。
科学创新点:
首次系统研究该食用花卉的化学成分
多维度评价其生物活性(抗氧化、抗癌、抗炎、益生)
连接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为"药食同源"提供证据
2. 化学成分分析
通过UPLC-ESI-MS/MS技术鉴定出21种主要化合物:
这些成分特别是黄酮类和酚酸类物质,为其生物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3. 生物活性评价
3.1 抗氧化活性
采用三种方法评价:
FRAP法:60.97 μmol FeSO4/g
ABTS法:18.06 μmol Trolox/g
DPPH法:4.42 μmol Trolox/g
结果显示该花卉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铁离子还原能力,提示其可能对金属离子诱导的氧化应激有保护作用。
3.2 细胞毒性
对三种癌细胞系显示出选择性抑制:
Hela细胞:IC50 = 133.6 μg/mL
MGC-803细胞:IC50 = 164.0 μg/mL
A549细胞:IC50 = 221.3 μg/mL
这种差异毒性为开发选择性抗癌功能食品提供了线索。
3.3 益生作用
研究发现:
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影响
但显著促进乳酸杆菌增殖(剂量依赖性)
这一特性使其可能成为潜在的益生元原料。
3.4 抗炎机制
在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
抑制NO产生(IC50 = 29.68 μg/mL)
减少ROS积累
下调TNF-α、IL-6、IL-1β等炎症因子
阻断NF-κB核转位
4. 方法学亮点
研究采用了多组学联用策略:
代谢组学:UPLC-ESI-MS/MS全面鉴定化学成分
细胞生物学:多种细胞模型评价活性
分子生物学:qPCR、ELISA、免疫荧光等解析机制
微生物学:益生菌增殖实验
这种"化学-活性-机制"的研究范式为传统食用植物的现代研究提供了范例。
6总结
6.1. 科学价值
首次阐明C. polyantha花卉的化学成分特征
多维度证实其抗氧化、抗癌、抗炎、益生等生物活性
为云南"食花文化"提供科学解释
6.2. 应用前景
功能性食品开发: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抗炎成分
膳食补充剂:潜在的益生元原料
药物先导化合物:黄酮类和生物碱可能具有开发价值
6.3. 社会意义
促进传统知识的科学转化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案例
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尚未明确
体内活性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加工工艺对活性成分的影响有待研究
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食用花卉价值的认识,也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示范意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7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