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豆素类物质是自然界的“活性宝库”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苯并α-吡喃酮衍生物,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一、物质介绍
香豆素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伞形科、芸香科等植物中,具有抗炎、抗氧化、光敏性等多样活性。本次检测涵盖 17种关键香豆素,包括:
白花前胡甲素,CAS号73069-25-7; 白花前胡乙素,CAS号81740-07-0
白花前胡E素,CAS号78478-28-1; 花椒毒素,CAS号298-81-7
东莨菪内酯,CAS号92-61-5; 佛手柑内酯,CAS号484-20-8
异东莨菪内酯,CAS号776-86-3; 白花前胡香豆精II,CAS号130464-56-1
秦皮乙素,CAS号305-01-1; 补骨脂素,CAS号66-97-7
异补骨脂素,CAS号523-50-2; 异紫花前胡内酯,CAS号13849-08-6
秦皮素,CAS号574-84-5; 二氢欧山芹素,CAS号5058-13-9
欧前胡素,CAS号482-44-0; 去甲软木花椒素,CAS号21422-04-8
7-羟基香豆素,CAS号93-35-6
Norminkoda可以提供这17个物质一次性检测。
🔬 二、结构分类
2.1. 简单香豆素类
2.1.1. 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 Umbelliferone)
来源: 伞形科植物(如白花前胡);应用: 抗炎、抗氧化,荧光标记试剂
2.1.2.秦皮乙素(Esculetin)
来源: 秦皮(Fraxinus spp.);活性: 抗菌、抗肿瘤
2.1.3.秦皮素(Fraxetin)
来源: 秦皮;特点: 秦皮乙素的甲基化衍生物
2.2. 呋喃香豆素类(线性)
2.2.1.补骨脂素(Psoralen)
来源: 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应用: 光敏剂,用于白癜风治疗
2.2.2.花椒毒素(Xanthotoxin, 8-Methoxypsoralen)
来源: 花椒、白芷;活性: 光毒性、抗增殖
2.2.3.佛手柑内酯(Bergapten, 5-Methoxypsoralen)
来源: 佛手柑、前胡属植物;用途: 香料成分,光敏药物
2.2.4.欧前胡素(Imperatorin)
来源: 白芷(Angelica dahurica);作用: 钙通道阻滞、抗炎
2.3. 呋喃香豆素类(角型)
2.3.1.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 Angelicin)
特点: 角型结构,光毒性低于补骨脂素
2.3.2.异紫花前胡内酯(Marmesin)
来源: 前胡属植物;活性: 抗真菌、神经保护
2.4. 二氢呋喃香豆素类
2.4.1.二氢欧山芹素(Columbianetin)
来源: 欧前胡、独活;功能: 镇痛、抗炎
2.4.2.去甲软木花椒素(Demethylsuberosin)
特点: 二氢呋喃香豆素前体
2.5. 前胡特异性香豆素
2.5.1.白花前胡甲素(Praeruptorin A)
来源: 白花前胡;活性: 降压、抗心律失常
2.5.2.白花前胡乙素(Praeruptorin B)
作用: 心血管保护
2.5.3.白花前胡E素(Praeruptorin E)
研究: 抑制血小板聚集
2.5.4.白花前胡香豆精II(Pd-C-II)
特点: 吡喃香豆素衍生物
2.6. 其他衍生物
2.6.1 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
来源: 茄科植物;用途: 抗胆碱能、荧光探针
2.6.2 东莨菪内酯(Isofraxidin)
活性: 抗氧化、抗纤维化
⚡ 三、结果与活性关系
呋喃环(如补骨脂素类)增强光敏性,角型结构(如异补骨脂素)降低毒性。
甲氧基取代(如花椒毒素)影响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二氢化(如二氢欧山芹素)增加代谢稳定性。
🔧 四、液质联用(LC-MS/MS):精准解析的终极方案
1. 技术突破点
色谱分离:采用C18柱+梯度洗脱,结合离子对试剂,实现四者完全分离。
质谱定性:
一级质谱:精确分子量区分同分异构体。
二级质谱:特征碎片离子确认结构
2. 样本前处理
(1)每100mg生物样品加1.0 mL提取液,充分混匀;
(2)低温超声提取10 min;
(3)12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清用微孔滤膜(0.22 μm pore size)过滤样品,并保存于进样瓶中,用于UPLC-MS/MS分析,全程需要避光条件下进行。
🌍 五、数据结果
图1 : 标准品总离子流图
图2 : 标准品MRM多峰图
图3 : TIC重叠图
🌱 应用场景
中药材质量控制:快速筛查前胡、白芷中的活性成分。
光敏药物研发:定量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等光毒性成分。
代谢研究:追踪异补骨脂素等代谢产物。
Norminkoda可以提供个性化靶向检测,欢迎关注咨询!
声明:本文内容观点仅代表个人解读,具体参考原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9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