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PAEs)主要用作聚氯乙烯(PVC)等塑料的增塑剂,以增加其柔韧性和耐久性。由于它们与塑料基质之间不以共价键结合,很容易迁移到环境、食品和人体中,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因此其检测和管控至关重要,本次检测涵盖 7种高风险塑化剂,包括:
短链型(DMP、DBP、DMEP)——迁移性强,毒性显著
长链型(DEHP、DHXP)——持久性污染,生物蓄积风险高
支链型(BMPP)——工业替代品,安全性待评估
一、具体物质明细: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CAS号117-81-7
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CAS号84-74-2
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CAS号84-63-9
邻苯二甲酸二丙酯(DPRP),CAS号131-16-8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CAS号131-11-3
邻苯二甲酸二甲氧乙酯(DMEP),CAS号117-82-8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CAS号68515-50-4
Norminkoda可以提供这7个物质一次性检测。
二、结构特点
2.1.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
结构特点: 是邻苯二甲酸酯中碳链较长、分子量较大的一种,支链结构。
主要用途: 曾是最广泛使用的塑化剂,约占全球塑化剂产量的半数以上。用于医疗器械(如血袋、输液管)、食品包装、地板、壁纸、电线电缆等。
健康风险:
✅ 内分泌干扰物:典型的抗雄激素物质,影响生殖发育。
✅ 致癌性:被IARC列为2B类可能人类致癌物。
✅ 肝毒性及发育毒性。
监管现状: 全球范围内严格限制,尤其在玩具、儿童用品和食品包装中。
2.2. 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
结构特点: 短链邻苯二甲酸酯。
主要用途: 不仅用作塑料增塑剂,还广泛用于油漆、油墨、粘合剂、化妆品(如指甲油)的成膜剂和溶剂。
健康风险:
✅ 生殖毒性:对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影响尤为显著。
✅ 迁移性强:更易从产品中溶出和迁移。
监管现状: 与DEHP一同被列入全球多国优先管控清单。
2.3. 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
结构特点: 支链结构。
主要用途: 一种特性增塑剂,用于某些特种塑料和化工产品中。
备注: 其应用和研究相对少于DEHP和DBP,但作为邻苯二甲酸酯家族成员,同样受到关注和检测。
2.4. 邻苯二甲酸二丙酯(DPRP)
结构特点: 短链直烷基酯。
主要用途: 用于纤维素树脂、塑料溶胶和某些专用粘合剂的增塑剂。
健康风险: 具有与其他短链邻苯二甲酸酯类似的潜在健康风险。
2.5.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结构特点: 分子量最小、挥发性最强的邻苯二甲酸酯。
主要用途: 主要用作驱虫剂(如驱蚊液)、塑料添加剂以及溶剂。
健康风险: 虽然急性毒性相对较低,但长期暴露仍需关注。
2.6. 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乙基)酯(DMEP)
结构特点: 烷基链上含醚键,具有极性。
主要用途: 曾用于纤维素树脂(如醋酸纤维素)的增塑剂,以制作薄膜、清漆等。
健康风险: 因其结构特殊,毒理学研究显示其具有特定的毒性效应,已被许多法规列为重点限制物质。
2.7.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
结构特点: 直链邻苯二甲酸酯(如邻苯二甲酸二正己酯,DNHP)。
主要用途: 作为DEHP等支链邻苯二甲酸酯的替代品之一,用于需要较高环保和安全性能的领域。
备注: 尽管直链邻苯二甲酸酯的毒性被认为低于支链同系物,但它们仍然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因此同样需要监测。
⚡ 三、检测挑战:为何必须7个物质同时锁定?
这7种因结构相似、精准检测面临巨大挑战。
因其内分泌干扰性和潜在致癌性,已成为全球重点监控污染物。
四、液质联用(LC-MS/MS):精准解析的终极方案
1. 技术突破点
色谱分离:采用C18柱+梯度洗脱,结合离子对试剂,实现四者完全分离。
质谱定性:
一级质谱:精确分子量区分同分异构体。
二级质谱:特征碎片离子确认结构
2. 样本前处理
(1)每100mg生物样品加1.0 mL提取液,充分混匀;
(2)低温超声提取10 min;
(3)12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清用微孔滤膜(0.22 μm pore size)过滤样品,并保存于进样瓶中,用于UPLC-MS/MS分析,全程需要避光条件下进行。
五、数据结果
图1 : 标准品总离子流图
图2 : 标准品MRM多峰图
图3 : TIC重叠图
应用场景:
1.食品安全:检测食用油、包装材料迁移量(国标GB 9685-2016限值:DEHP≤1.5 mg/kg)
2.环境监测:水体、土壤中塑化剂污染评估
3.医疗用品:输液管、血袋等DEHP残留筛查
Norminkoda可以提供个性化靶向检测,欢迎关注咨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2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