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今年的诺贝尔奖已颁发有几周了,回看近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看起来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科研对象与方法正在走向复杂。20年到今年的黑洞、量子纠缠、阿秒激光、mRNA、AI蛋白设计、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分别在宇宙、微观、生命与材料等不同层面逐渐表明,现在的科学不再把世界看为若干可拆分的简单部件,而是把它理解为跨尺度相互作用的整体。随着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逐渐走到了台前,它指示我们在建立模型时要兼顾非线性、反馈与临界行为,要承认多层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不确定性。
24年诺奖的AI奖项大爆发,在方法维度上,让人工智能在成为科学研究的标配工具,相关论文在各行各业中也急剧的爆发,但要小心不应把它视作万能的替代工具。一方面来看,AI的模式识别与高维优化能力,让蛋白结构预测、反应路径搜索、材料筛选、化学分析等等的新发现任务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它也迫使研究者不断地回到机制层面,思考模型为何奏效、在哪些边界条件会失灵等等。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把AI用好,关键可以总结在以下三点:其一,以高质量、物理可约束的数据喂养模型,避免黑箱偏差把错误放大,其二,让机器学习与可微分的模拟、因果推断等传统手段结合,把相合的数据规律转化为可检验的机理假说。其三,也是最需要有方法学突破和大量工作投入的方面,用主动学习和自动化实验形成“假说—验证—修正”的闭环,使模型不断在边界样本上迭代。我们要从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理念考虑,AI并非替代科学解释,而是为解释提供更大的搜索空间与更快的试错速度。
再看一下获得今年诺奖的MOFs和复杂性体系。复杂性的特点在我熟悉的环境科学领域是有很强的体现的。比如传统的环境研究一般常在理想条件下考察单一污染物,但土壤是天然的多相混合体:矿物、腐殖质、微生物群落与根系分泌物共同决定了反应路径。获得今年诺奖的MOFs、多相催化与仿生酶等材料和方法,实际上我们在环境领域也进行了好多年的研究。这些环境研究中在实际体系里做选择性高、能耗低的转化与捕集、生物正交化学与原位表征,让我们能追踪中间体,并把微观过程与宏观指标关联起来。未来的环境化学不只是测到什么、降到多少,而是在复杂背景下,如何调控反应网络的走向。这实际上需要把土壤当作活的反应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管理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我想这个对其他的学科比如生物、地理、工程等同样也是有效的。
近年来有很多人在提科学停滞的讨论,这年的诺奖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一方面,我们确实看到了边际突破更难的迹象,容易采摘的低垂果实已被摘取了,大型设施、跨国协作与长周期投入成为常态,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平台化、大基础的成果带来的加速度,比如获奖的CRISPR、mRNA技术、AI结构预测、阿秒激光与量子控制工具,它们具有一种浑厚的,有力量的,而非机巧性的科学突破。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科学停滞,不如说科学的产出更大范围转为高难度深水区的稳步推进,更多耐心的耕耘、更多工具的精炼化,更多跨界的整合。我们不太可能在科学的旷野上,有那么多轻松的好运气。
今年的诺贝尔奖,我觉得在普遍意义上来说对自然科学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经济奖,因为他所提出的破坏性创新是最符合自然科学研究气质的。自然科学的进步本质是大大小小范式的更替,而破坏性创新正是范式转换的催化剂。它常常以反常规的勇气打破认知惯性,倒逼科学研究跳出舒适区,在未知领域中探索新的规律与真理。这种敢于颠覆、勇于重构的特质,正是自然科学研究最珍贵的精神内核,这个也决定了破坏性创新是其最契合的发展动力。
这些年获奖的阿秒时间分辨、单分子与低温成像、相干控制、量子传感、超分辨谱学、以及去年借助AI的反演与去卷积,可以归结出另外一条关键线索:高维度感知。这些都使我们第一次在恰当的坐标系里观察到此前看不见的变量。需要说明。高维度并不只是维度更大,而是如下的:变量选择更准确、噪声建模更充分、测量与建模更配合。这一方面我在环境监测角度的研究里也有很多的工作和思考。比较好的研究设计,会把传感器物理、信号处理、统计推断与先验机理放在一并考虑里,最终得到所谓的可解释的高分辨数据,而不是仅仅是更大的数据库。
最后谈一点的启示是科学融合的趋势,也就是学科边界的交流。我们近年来在大量的探讨学科交叉、领域复用,融合其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在操作上很具体的东西,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以气候与环境为例,我们需要大气—地表—土壤—水体—生物的通盘建模考虑。在健康和环境方面,我们需要免疫—代谢—微生物—化学暴露的联动研究和管理。在材料工程领域,多尺度的理念,分子—介观—工程尺度的贯通优化。实际上现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研究对象,往往不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能够充分解决的,现在的科学理念和管理体系,对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还是缺少很好的运作模式,对一些小而专的目标更是这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3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