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通过在CAR结构中引入两个不同的抗原识别结构域,
实现对肿瘤或异常免疫细胞的双重靶向,有效克服单靶点疗法的抗原逃逸和肿瘤异质性难题。
以下综合最新临床进展与技术特点,分领域解析其应用现状与突破:
🧬 一、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突破
血液肿瘤 科济药业(KJ-C2219):靶向CD19/CD20的通用型CAR-T,
基于THANK-u Plus平台开发,通过表达NKG2A CAR减少宿主NK细胞对异体CAR-T的杀伤,
同时增强扩增能力。2025年1月完成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首例患者给药,
旨在解决异体CAR-T持久性不足的问题1。 多发性骨髓瘤(BCMA/GPRC5D):针对复发/难治且伴髓外病变的患者(n=13),
总缓解率100%,84.6%达深度缓解(CR/VGPR),>90%髓外病灶清除。
1例肝转移患者14天内病灶近乎消失,肝功能恢复,证实双靶点对难治性转移灶的高效清除能力7。 实体瘤——胶质母细胞瘤(GBM) 天士力(P134):靶向CD44/CD133(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
2025年4月获中国药监局IND批准,用于复发GBM。
临床前数据显示可高效激活T细胞并延长存活时间358。 靶向EGFR/IL-13Rα2的脑室内输注疗法:2025年ASCO公布的Ⅰ期试验
(n=18)中,62%患者肿瘤退缩,1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超16个月。
尽管56%出现3级神经毒性,但脑室内给药策略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提供了新思路4。
🦠 二、自身免疫疾病的颠覆性进展
西比曼生物(C-CAR168):靶向CD20/BCMA的双靶点自体CAR-T,
用于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狼疮肾炎LN、多发性硬化等)。 早期数据(2025年2月,n=10):4/7例LN患者达完全或部分缓解(KDIGO 2024标准),
所有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 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运动功能、视觉及脑部炎症显著改善。 安全性:仅1-2级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无神经毒性或严重感染。
机制研究显示该疗法可重置免疫系统,清除长寿浆细胞26。
⚖️ 三、核心优势与技术挑战
优势: 降低抗原逃逸:双靶点设计减少肿瘤细胞因单靶点丢失导致的复发(如GBM中CD133⁻细胞残留)48。 拓展适应症:从血液瘤延伸至实体瘤和自免疾病(如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26。 通用型降低成本:科济药业KJ-C2219采用异体T细胞,避免个体化制备的高成本与长周期1。 挑战: 安全性:实体瘤治疗中神经毒性风险较高(如EGFR/IL-13Rα2疗法56%的3级神经毒性)4。 实体瘤微环境抑制:T细胞浸润不足、免疫抑制微环境仍限制疗效38。 异体排斥:宿主免疫系统攻击通用型CAR-T细胞(HvGR),
需结合基因编辑或免疫调控(如THANK-u Plus平台)1。
🔮 四、未来方向与产业化进程
联合疗法: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微环境调节剂联用,提升实体瘤疗效。 通用型优化:通过基因编辑(如敲除TCR、HLA)降低排异反应,提高细胞持久性。 工艺升级:CDMO企业(如博腾生物)推动质粒-病毒-CAR-T全链条国产化,
LV-SMART®平台实现慢病毒生产物料90%国产35。
结语 双靶点CAR-T正从血液瘤向实体瘤和自免疾病快速拓展,
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双重锁定”机制提升疗效广度与深度。
随着靶点选择优化(如针对肿瘤干细胞或髓外病灶抗原)、
给药方式创新(如脑室内输注)及工艺成本控制,
该技术有望在未来5年内重塑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格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4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