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预防的创新策略与全球协作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如下: 一级预防策略:介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最新证据和实施模式创新,包含数据表格对比。 二级预防技术创新:分析DNA甲基化标志物和影像筛查AI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含风险分层表格。 多癌种联合筛查策略:阐述新型液体活检技术GutSeer®的工作原理和临床价值。 全球协作模式:总结国际组织在知识共享、资源整合和技术转移方面的协作机制。 未来展望:探讨精准预防、技术融合和政策协同三大发展方向。 接下来,我将开始撰写胃癌预防创新策略与全球协作的详细内容。 胃癌预防的创新策略与全球协作:从分子筛查到AI驱动的精准防控 1 一级预防策略: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创新方案与全球实践 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
研究证实约90%的非贲门部胃癌与H. pylori感染相关,其导致的胃癌病例占新发胃癌的77.3%。
2025年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涵盖15万人的大型荟萃分析证实,
根除H. pylori可使健康人群的胃癌发生风险降低36%,
使已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胃部肿瘤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降低48%7。
这一发现为全球范围内推广H. pylori筛查和根除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 1.1 根除治疗的现状与突破
尽管根除H. pylori是胃癌一级预防的核心策略,
但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的根除现状仍面临“三高一低”的严峻挑战——高感染率(中国约44.2%)、
高耐药率、高致病力和低根除率。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现有治疗方案的根除率不足80%,
远未达到理想的90%以上目标7。在这一背景下,抑酸策略的优化成为提高根除率的关键: 新一代抑酸药物应用: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如伏诺拉生,
相比传统质子泵抑制剂(PPI)具有起效迅速、半衰期长、
不受CYP2C19基因型影响等优势。多项研究证实,
含伏诺拉生的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可达91.89%-97.5%,显著优于PPI为基础的传统方案78。 克服抗生素耐药:伏诺拉生的强效抑酸作用(给药第7天pH>6的HTR达85%)
显著提高了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和抗菌活性,为突破耐药瓶颈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7。
1.2 全球实践经验与本土化策略
日本作为胃癌高发国,通过建立“覆盖广泛人群的内镜筛查+根除H. pylori作为一级预防+胃癌
高危人群筛查随访作为二级预防+医保覆盖根除治疗”的综合防控体系,
将胃癌5年生存率提高至80%,远超中国的35%8。这一成功模式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借鉴: 体系化防控网络建设:武田中国支持开展的“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治门诊示范中心”项目,
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诊疗网络,通过标准化流程和质控体系提升基层诊疗能力8。 政策与科技创新协同:2023年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
首次从公共卫生层面制定了精准防控策略,将根除治疗与胃癌预防紧密结合8。 筛查-治疗一体化模式:中国正探索基于流行病学特征的风险分层筛查,
结合血清学检测、尿素呼气试验等无创技术,对高危人群实施针对性根除治疗,避免过度医疗68。
2 二级预防技术创新:从分子标志物到AI驱动的精准筛查
2.1 DNA甲基化标志物的风险分层突破 对于已完成H. pylori根除但仍有癌变风险的人群,
如何实现精准风险分层是提高筛查效率的关键。2025年发表于《Gut》的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带来了突破性进展——DNA甲基化标志物RIMS1
被证实可有效预测H. pylori根除后人群的胃癌风险24。 该研究纳入了1,757名成功根除H. pylori且伴有开放性胃窦萎缩的健康受试者,
通过内镜活检获取胃黏膜样本检测RIMS1甲基化水平,并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
(发现27例胃癌)。研究发现: 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甲基化水平最高四分位组(Q4)的胃癌发生率高达972.8/10万/年,
而最低四分位组(Q1)仅为127.1/10万/年,Q4组风险较Q1组增加5.7-7.7倍(HR=5.7-7.7, P<0.05)4。 精准识别“超级高危”人群:研究确定了25.7%的甲基化阈值,
高于此值的人群被定义为“超级高危亚群”,其胃癌风险显著增加,需更频繁的内镜监测4。 临床转化价值:基于这一标志物,可将日本指南推荐的两年一次胃镜筛查优化为:
甲基化水平>29.2%的高危人群每年筛查,而低风险人群可延长筛查间隔,
在保证检出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内镜检查4
这一发现标志着胃癌风险筛查从经验判断向分子指标导向的范式转变,
为个性化筛查策略提供了坚实的分子基础。
2.2 全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的革命性突破
胃镜虽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侵入性、高成本和对医疗资源的高需求限制了
大规模筛查的可及性。2025年,浙江省肿瘤医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开发的
全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DAMO GRAPE,首次实现了基于平扫CT的早期胃癌识别,
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310。 这一突破性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 技术突破:克服了胃部形态变化大、内容物干扰、早期病灶限于黏膜层等挑战,
在近10万人的多中心研究中达到敏感性85.1%、特异性96.8%,较放射科医生提升21.8%和14.0%3。 筛查模式创新:提出“平扫CT+AI初筛→胃镜确诊”的新路径,
将需要胃镜检查的高危人群比例从传统问卷筛查的20%-25%浓缩至6%,
显著提高检出率(地区医院试验中达24.5%)10。 机会性筛查价值:对因其他疾病接受腹部CT检查的患者,AI可“意外”发现早期胃癌。
回顾性分析显示,AI能在胃癌确诊前2-10个月识别病灶,为早期干预创造时间窗310。 公共卫生意义:该技术不要求空腹、无创、无辐射增量、成本低,可无缝接入现有医疗场景。
浙江省肿瘤医院已将其纳入常规筛查,并计划在浙江、安徽等高发区推广10。 这一创新使胃癌筛查从“主动寻找高危人群”转向“被动机会性筛查”,
有望大幅提高早期诊断率。程向东教授评价:“最好的筛查条件就是不设置条件,
GRAPE模型的出现很可能改变全球胃癌筛查模式”10。
2.3 筛查技术多元化发展
除上述突破外,其他创新筛查技术也在快速发展: 舌象多组学筛查: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团队基于“舌为脾胃之外候”的中医理论,
发现胃癌患者的舌象特征性改变。通过舌苔微生物、蛋白质和代谢物多组学分析,
开发出无创、便捷的筛查工具,已在部分地区应用9。 液体活检技术:鹍远生物开发的GutSeer®技术通过靶向甲基化测序和片段组学特征,
实现对多种消化道癌症的无创检测与组织溯源,为消化道多癌联筛提供了高效工具5。
3 多癌种联合筛查策略:效率与精准并重
消化道癌症占全球癌症新发与死亡人数的23.9%和33.2%,且存在共享风险因素和癌变通路。
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研究团队开创了消化道多癌联筛策略,更符合资源优化配置原则5。
3.1 GutSeer®技术的创新价值
2025年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的GutSeer®技术代表了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 技术创新:通过小型靶向甲基化测序Panel捕获血浆游离DNA的甲基化特征和片段组学特征,
结合深度学习构建多模态AI模型,实现多种消化道癌症的无创检测与组织溯源5。 临床价值: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其对早期消化道癌症和高级别癌前病变均有良好识别能力,
较传统方法显著提高检出率5。 卫生经济学优势:聚焦中国高发癌种(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避免纳入低发癌种,
降低了筛查成本,更适应基层医疗需求5。 这一技术将推动胃癌预防从“单癌种防控”转向“消化道系统防控”的综合策略。
4 全球协作模式:知识共享与资源整合
胃癌预防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优先事项,跨国协作机制正在形成。
2024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召集的“胃癌预防智库会议”汇聚全球200余位专家,
确立了三大协作方向1: 4.1 多层级协作框架 研究资源共享:建立可转化临床的大规模研究平台,整合分子流行病学、
真实世界数据和临床试验资源,加速知识转化1。 实施科学创新:强化学界、社区与公共卫生系统的三方协作,
将循证干预融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1。 跨区域经验转化:借鉴东亚高危国家经验,开发适用于美国等中低风险国家的分层预防策略,
重点关注高危移民群体1。
4.2 成功协作案例
日本-中国经验转移:武田制药支持中国引入日本“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治中心”模式,
通过国家级示范中心带动基层能力建设8。 技术标准化与认证:武田携手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启动“中国消化内镜认证项目”,
提升内镜质量和基层普及率8。 数字医疗赋能:《中国数字医疗发展蓝皮书》推动数字技术在消化疾病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促进创新生态圈融合6。
5.1 精准预防体系的构建
未来胃癌预防将向“精准化、个性化、前置化”方向发展: 风险预测模型优化:整合遗传变异(如CDH1基因)、
表观遗传标志(RIMS1甲基化)、环境暴露(饮食、H. pylori毒力因子)
等多维数据,构建终身风险预测模型47。 干预时机前移:关注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分子逆转干预,
探索表观遗传调节剂在预防中的应用24。
疫苗研发突破:尽管H. pylori疫苗研发屡遇挫折,新型mRNA疫苗和多价抗原设计仍有望成为终极预防手段78。
5.2 技术融合与卫生系统整合
多模态技术融合:结合“舌象多组学+血液标志物+AI影像”构建无创筛查组合,
提高可及性和依从性910。 全周期健康管理:从“疾病治疗”转向“主动健康”,
涵盖“H. pylori筛查→根除→癌前病变监测→早癌治疗”全链条68。 “平扫CT+AI”模式推广:随着DAMO GRAPE模型的优化和普及,有望实现“一次平扫,
筛查多癌”的公共卫生愿景10。
5.3 政策协同与健康公平
医保支付创新:将H. pylori根除纳入医保报销,探索“按健康结果付费”的创新支付模式68。 高危人群优先策略:在中国胃癌高发区(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率先开展大规模人群筛查,逐步向全国推广10。 全球知识共享平台:建立跨国胃癌预防研究网络,共享生物样本库、
算法模型和干预经验,加速全球防控进程1。
结语:迈向消除胃癌的新纪元
胃癌作为一种可预防的癌症,正迎来防控策略的革命性突破。
从H. pylori根除的一级预防,到基于甲基化标志物和AI影像的精准筛查,
再到消化道多癌联检技术的创新,这些进展为胃癌预防提供了强大工具。
然而,技术优势转化为公共卫生效益,仍需依靠全球协作、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
日本经验表明,通过系统化防控可将胃癌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中国作为胃癌负担最重的国家,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探索符合国情的特色防控之路。
未来十年,随着精准预防理念的普及和AI技术的赋能,
人类有望迎来“消除胃癌”的历史性转折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