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篇关于“科学化”的文献综述 精选

已有 5862 次阅读 2025-2-20 08:14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篇关于“科学化”的文献综述

武夷山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科学与公共政策)网站近日在线发表了2025215日刚被该杂志接受的一篇文章,Scientizing the world: on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ience(将世界科学化:科学制度化的机制和影响)。

本文是五位学者合著的,第一作者也是通信作者是卢森堡大学社会科学系的博士后Marcelo Marques,第二作者是该系的一位博士研究人员,第三作者是该系的系主任和教育社会学教授,第四作者是卢森堡大学教育与社会研究所的博士后,最后一位作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学和犯罪学系的教授。

 

文章“摘要”大意如下:

 

科学推理已涌现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尤其是由于科学的制度化。科学制度化过程自20世纪后期以来显著加速了。这一现象在社会科学中称为“科学化”,它概括了科学推理何以成为型范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主导方式。尽管科学化的地位日益突出,但科学化的机制和影响尚未讨论得很清楚。本文作者对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Scopus数据库进行了系统搜索,发现到2020年为止,有296篇文献是讨论相关问题的。本文考察了相关机制——理性化、职业化、技术化、商业化、行为主体化(actorhood),等等——如何驱动了科学的制度化,如何影响着文化、学术学科和政策制定。本文的研究发现表明,急切需要对科学化影响着现代社会的过程作更精微的理解,尤其是在政策领域,因为科学与政策的互作用已经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用多个表格概括了综述内容的要点。其中表3是“过度科学化”。

 

  过度科学化表现在文化、学科和政策三个方面。

 

  在文化维度上:

科学成为殖民权力的工具;

  科学由于强化了损失的意义(死亡之科学化),从而使社会隔离;

  科学产生了一些非政治性的类别,如女性、青年。

 

在学科维度上:

由于学科发展的科学化,

扼杀了教育研究的现在和未来;

扭曲了主观性(在文学文本中);

将一些人文特征给边缘化(比如人体运动学);

使师范教育非人文化;

排斥了一些与社会人文相关的理论(比如心理学);

产生了一些支配性的话语(如社会学)。

另一方面,关于过度科学化对行动者的影响,

科学化移除了“人性”,过度简化了复杂的心理问题;

造成心理损伤(比如对兽医执业)。

 

在政策维度上:

科学共同体垄断着何为合法知识、何为非法知识的话语权;

科学成为获取政治利益的工具(科学之政治化);

科学强化了全球不平等(反映在决策过程中);

科学使咨商过程失去了稳定性;

科学减弱了探索其他路径的机会;

科学成为规制/立法过程的把门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73921.html

上一篇:博文细分类:科学传播1
下一篇:参加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日记摘抄1073
收藏 IP: 219.142.144.*| 热度|

14 李学宽 刘进平 赵凤光 晏成和 王涛 郑永军 崔锦华 钟炳 史晓雷 何青 辜英求 池德龙 李升伟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