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细分类:创新杂谈1
武夷山
到现在为止,我将自己的博文分到17个类别中,科学网给出的博文类别有12个。由于我的博文主题庞杂,无论是17类还是12类都无法准确涵盖。黄安年博主每过一个月都将其上个月的博文做一个分类目录,我觉得这个注重分类的做法很好。
我打算从现在起,慢慢地对以往全部博文做较细致的按细分主题的分类,这样自己检索起来也方便。已有类别(如“中医国粹”)若已经是界限清楚的,则保留原类目名称;“阅读笔记”之类的宽泛类别下的博文,则会分到新的细分主题中去。
与此同时,我还打算将每篇博文或转载文章中值得强调的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如果有的话)给拎出来。
今天推出的细分类别是“创新杂谈”。
1. 譬喻与创新(200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167.html
一方面,譬喻是创新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创新本身被譬喻成什么?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也是也启发、有影响的。有人说,科技创新好比是种树。如果这一比方恰当,那么,十年树木,是着急不得的,如此看来,“加快创新”之类的口号与方针是否合适呢?从另一角度说,树的生长不是跳跃式的,而创新却分为渐进创新与激烈创新两种,因此,种树并不适合于给所有的创新作比方。苏州超锐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俊辉博士认为,自主创新好比是花朵,自主创新的人才好比是种子,自主创新的环境好比是土壤。因此,他主张营造“纳新”的土壤。[2]如果这一譬喻是恰当的,那我们就要注意,正如过多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一样,有哪些出于良好意图的措施反而会使创新环境恶化?哈佛大学商学院技术、运作与管理研究所的罗伯特. 奥斯汀副教授认为, 创新活动更像是合作性的艺术创作。一帮大牌明星凑在一起不一定能排好一出戏,才能稍欠、但能精诚合作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垂世的精品。技术创新亦复如此。[3]如果这个比喻很恰切,又意味着什么呢?奥斯汀说,创新管理更像是剧团的管理。有一位名叫Evan Michelson的网友甚至认为,应该分析一下不同的创新譬喻对科技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
2. “悄悄干”与创新(2006)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038.html
在英文中,Bootlegging原指贩卖私酒的活动。1967年,K. Knight在“公司内创新活动的描述性模型”一文中,赋予这个词新的含义,指的是科研人员悄悄进行的研发活动。“悄悄干行为”一般是自下而上的,非计划性的,未经上司许可的,但是其结果对公司或单位是有益的。悄悄干所需要的资源不是正规分配的资源。
出现悄悄干行为的原因是,科研人员缺乏发明创造所需要的自由空间。尤其是,刚性的计划忽视了科研实验活动的特点——实验结果是无法事先估计到的。悄悄干行为,其实在机械的组织世界(其典型特征是层级制、项目建议书和预算管理,领导一般在获得初步结果后才下决心)和混沌的创造创新世界之间搭建了桥梁。用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悄悄进行的创新活动往往与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因为正是公司的核心能力规定着对未来的搜索路径。悄悄干不仅带来了对公司有利的创新成果,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公司所需要的学习过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2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