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普技能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2006)

已有 1040 次阅读 2024-9-20 06:30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技能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2006年6月14日)

 

刚刚过去的“科技活动周”中间,有些科研院所认认真真地安排了开放日,可是参观者寥寥无几。少数被家长们哄来的或逼来的孩子直说“没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科研院所缺乏科普技能,不懂得如何发现和利用孩子的兴趣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展示设计。我们还应意识到,科普技能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

即使在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美国,人们也深深感到,社会太缺乏科普人才。于是,大家都在想办法怎样填补这个人才缺口。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了“研究生参与幼儿园至高中教学”计划,重在培养研究生在课堂、博物馆或其他教育场所的讲课能力,在科普活动中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中发挥特殊的作用。这样的努力一举三得。首先,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生得以发展出除科研能力之外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今后在社会中更有竞争力。第二,中小学也获得了切实的帮助,因为很多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从未接触过科研,只能纸上谈兵式地讲课,效果不会好。通过与有从事科研项目经历的研究生的接触,他们大大丰富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第三,中小学生的科学课程和科普活动活动的效果有望改善,与孩子们直接接触的研究生起到了“角色模范”的作用,使更多的孩子憧憬科学,愿意今后投身于科学事业。

该计划自建立至今已经资助了120个项目。起步的2001年资助了4个项目,2002 年增加到10项,2003年35项,2004年30项,2005年14项,2006年新批了27 项。项目的经费规模从十几万到100万美元以上不等。举例来说,阿肯色大学的亚瑟·霍布森教授于2002年申请到了近155万美元,做4年的项目。他率领几位研究生与本州的一些中学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引导中学生开展了“我来做科学”的一系列活动。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光电现象入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活动是怎么回事。由于项目获得成功,霍布森教授于2006年获得近50 万美元的第二次资助,这个新项目为期1年。这一次,他们打算对参与项目的研究生、中学生和中学老师进行项目收获的定量评估,还在琢磨今后如何不依靠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将这个项目持续做下去。他们已经有了一个5年计划的考虑。

可以想见,这样的项目将有助于培养训练更多的高水平科普人才,值得我国有关部门借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51838.html

上一篇:科技政策制订的新机制(2002)
下一篇: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2005)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8 钟炳 张晓良 郑永军 张志东 刘永红 杨正瓴 何青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