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跨学科研究该如何进行评估?(2011) 精选

已有 3735 次阅读 2023-12-17 06:51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按:这是我2011525日在福建厦门召开的某会议上所做报告PPT的文字内容。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数据获取与分析是当时工作于中信所的化柏林(现为北大信息管理系长聘副教授)完成的。

 

跨学科研究该如何进行评估?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主要内容

q  什么是跨学科?

q  跨学科研究的个案分析

    1.赫伯特.西蒙

        2.钱学森

         

q  跨学科研究的困难

q  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跨学科?

Ø  首先要区别几个概念

Ø  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Ø  学科际(Interdisciplinary

Ø  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

     

        三者虽然都是涉及多种学科的研究,但存在明显差别,主要包括关注点不同、方法论不同和合作方式不同。


多学科

学科际

跨学科

关注点

主题关注

问题关注

问题关注

方法论

各学科采用各自的方法

开发共同框架

吸纳不同的认识论

各学科的方法互相渗透并集成

合作方式


学者间的合作

吸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二、跨学科研究的个案分析

Ø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


      科学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和工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融合渗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已有方法、理论、概念、学科的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的途径之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例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于20035月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科技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的重视,加快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已经提上了国家科技政策的日程。

 

======学科的演变

Ø  跨学科人才的重要性

       跨学科人才是当今社会及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Ø  案例-以西蒙与钱学森为例

    两人都是跨学科大师,他们在很多学科和领域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赫伯特.A.西蒙(1916-200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u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学系教授,197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1986年美国总统科学奖获得者。

u 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同时涉足多个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文学、政治学、数学、符号逻辑学、数理统计学、管理学、法学和哲学。

u 他对经济学或者说管理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心理学和哲学上行为主义的思想,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跨学科融合而来的。

2.1 案例分析1——西蒙对中国的科学影响

Ø  研究目的:通过对引用西蒙文章的施引文献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讨论西蒙的对中国科学的影响。

Ø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Ø  研究对象:1713篇引用西蒙文章的文献

1)施引期刊分析

Ø  从施引期刊的分布来看,西蒙的著作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影响较为广泛。

Ø  引用西蒙文献的期刊一共有944种,其中,引用论文数8篇以上的期刊为17种,引用次数最多的期刊为《中国行政管理》,共引用18次。

2)施引文献关键词分析

        1713篇文章共出现关键词5806个,累计8110次,出现10次以上的关键词有34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为“有限理性”,共出现93次。

3)施引文献学科分布

在中图分类法的22个大类中,除了综合性图书以外,其他学科门类中皆有文献对西蒙的论著进行了引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共有577篇,占文献总数的三分之一。

Ø  对出现门类较多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进一步细分,引用最多的学科依次为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理论、中国政治、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法律、财政金融,这些学科引用次数都在50次以上,属于受西蒙影响较大的学科。

Ø  经济计划与管理引用303次,深受西蒙影响。经济学与管理学分别引用157次与150次,属于受西蒙影响较大的学科。政治理论、中国政治、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法律、财政金融引用50次以上,属于受影响程度适中的学科,而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心理学、工艺美术、建筑科学、经济史地、贸易经济等学科属于受西蒙一定的影响。

4)小结

Ø  西蒙对中国的科学影响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

Ø  西蒙对中国的科学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政治、计算机、法律、财政金融等领域。

2.2 案例分析2——钱学森对中国科学的影响

 钱学森(1911-2009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施引文献学科分布

引用钱学森论文的文献分布较广,8大类目中有7大类均引用过,具体包括39个学科。

2)被引文献引用频次

钱学森共有64篇文献被引用,发表时间:1957-2001年。

单篇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发表于1990年第一期的《自然杂志》,共被引84次。

    学科层次上,引用频次最多的是自然科学总论(65次),其次是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37),引用频次最少的是军事科技、冶金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等6个学科(各1次)

3)学科专业人员的引用情况

对于研究领域比较专业的研究人员,其发表论文的施引文献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并且,相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而言,其被引频次一般较高。

按照2001-2005年期刊论文在2006年的被引情况计算,约有10个学科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的被引次数在140次以上。

    自然科学总论和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引用钱学森频次最多的两个学科,统计结果表明,这两个学科的专业作者被引频次也相当高。特别是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任丰原的被引次数高达149次,超出钱学森的好几倍。

4)被引学科跨度指标——学科扩散因子

Ø  目前,利用科学计量学工具评价科研人员科研绩效基本上采取两个主要指标:论文数和被引用次数,或者在这两个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指标 。但是,对于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评价,仅靠这两个指标可能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评价时,有必要引进学科扩散因子这一指标。

Ø  定义:如果某一研究人员发表的N篇论文受到了来自P个学科的F次引用,那么此研究人员的学科扩散因子

DDF=PN

Ø  将学科扩散因子与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加全面,可以将前者看作是影响的“广度”的反映,后者看作是影响的“深度”的反映。

5)小结

Ø  钱学森在多个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总论、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学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Ø  如果仅仅按照当前普遍采用的基于学科分类的研究人员评价方法对跨学科人员进行评价,由于被引文献分布分散在各个学科,在各个学科的被引频次不一定高,与学科专业研究人员相比,跨学科研究人员的被引频次并不突出甚至落后。

Ø  学科扩散因子是评价跨学科研究人员的一个可能指标。

(博主今评:某些机构在确定各学科核心期刊的过程中,只考察给定刊物被本学科期刊的引用。例如,《情报学报》被图情刊物引用,纳入统计;被计算机科学或其他学科的刊物引用,不予统计。我和其他一些同行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合适,打击了学科跨度较大的期刊。正如在刚才的统计中,只看某一个学科,钱学森先生的被引次数并不高,很可能远远比不上该专业的高被引学者。所有学科的引用都纳入,才能看出钱学森的学术影响力有多大。)

三、跨学科研究的困难

Ø  争取经费难

      各种基金基本上是按照单学科进行设置的,如数理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等等,则跨学科项目不知道往哪个学部去申请。而且,学科评审专家都是隶属于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评审本学科的申请书也许很在行,评议跨学科申请书就不一定在行。

Ø  发生影响难

首先,学术期刊几乎都是按学科组建的。像英国《交叉学科评论》(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这样的期刊如凤毛麟角。国外有些跨学科研究人员慨叹:有时候他们只好把研究成果拆分成单学科的文章,才能发表出来(不是为了多发表论文而进行拆分),可是,一拆分,原先想反映的跨学科思想就面目全非了。

其次,交叉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都比不上单学科期刊,因此,你若发文在这样的期刊上,就较难提高个人声望。因此,从事跨学科研究是很难有显示度的。

    以钱学森先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钱先生晚年发表的很多文章都属于跨学科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按照任何一个单学科领域来评判,来统计被引次数,他都上不了“高被引作者名单”,能上这个名单的都是单学科专家。连早已名声大噪的钱先生都是这个命运,若年轻人从事跨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就更难了。这意味着无法对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人员进行恰当的评估,从而影响其发展。

Ø  协调合作难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先生(19132000)在《科学》1998年第5期发表题为“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的文章。文章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理学与环境工程系主任H. Wotman告诉我,他所在的系是水的综合研究的组织。30多年来得到一条经验,教师人数不能少于15人,否则知识面就不够全,也不能多于20人,人多了各自形成一些小摊子,就综合不起来”。

Ø  跨学科研究的评估较难

       目前,利用科学计量学工具评价科研人员科研绩效基本采取两个主要指标:论文数和被引次数,或是在这两个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指标。但是,对于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的评价,仅靠这两个指标还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研究人员真正的学术影响力(例:钱学森)。

       虽然对于这方面的评价,很多报告都有所触及,但还未形成较为合适的针对交叉学科的评价方法。例如,2010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共同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对于交叉学科的评价是看某计划(program)当中有多少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职,兼职的人多,就认为该计划的跨学科性强。可是,某些计划(如水资源研究计划)自身彻头彻尾就是跨学科性的,所有教师都是全职人员,按照现在的评价方法,这样的计划反而在“跨学科性”上得了零分。

 

四、几点思考

首先,不应因为跨学科研究的种种困难而对其退避三舍。

    灯下找钥匙的典故告诉我们:在面临复杂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愿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和领域内寻找答案,这样不但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会使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应该有迎难而上的决心,不能局限于现有的知识层面。

    以加州大学为例,自20世纪70 年代起, 在加州政府的支持下, 加州大学在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在全面调研与评估的基础上,由校方支持成立一系列跨学科研究机构(Organized Research Unit,简称ORU)ORU 作为对传统学科分工的补充和拓展,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事实表明, 加州大学的ORU 确实达到了预期的作用。ORU 的交叉学科优势使其有利于争取科研经费,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RU 每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都达1 亿美元以上, 占全校总经费的30% 52% 。跨学科的合作也进一步拓宽了对外交流的渠道,扩大了国际影响,寻找到了新的合作领域,促进了学科发展。

成立跨学科研究机构,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

Ø  首先要确立严格的准入标准

Ø  其次要有正式全职的科研人员,并有一定的经费来源

Ø  还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如对机构工作的定期评估。

探索跨学科研究的评估方法

Ø  Julie T. Klein 为跨学科评估研究提出一个框架,指出跨学科评估应包括7个基本原则:

Principle #1. Variability of Goals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 not driven by a single goal.

 

Principle #2. Variability of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Two major approaches to quality assessment: conventional metrics; indirect, field-based, and proxy criteria vs primary or epistemic measures of warranted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 the substance of the work.

 

Principle #3. Leveraging of Integration——Studies of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call attention not only to outcomes but also to the quality of the process.

 

Principle #4. Interaction of Soci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integration is leveraged socially through mutual learning and joint activities that foster common conceptions of a project or program and common assessments.

 

Principle #5. Management and Coaching——Evaluation must consider how well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sters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networking among subprojects.

 

Principle #6. Iteration and Transparency in a Comprehensive System——Studies of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highlight the overriding importance of iteration to ensure collaborative input, transparency, and common stakeholding.

 

Principle #7. Effectiveness and Impact——Inclusion of unpredictable long-term impacts, returns on investment, value-added

 

古人云:

“有志事易,无志事难。知难不畏,绝壁可攀。”

突破现有的单学科评估,各学科间融会贯通,深入研究跨学科领域的评估问题,提高跨学科研究的效率与动力。

 

谢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14132.html

上一篇:[转载]日本召开首次有识之士会议,探讨培育全球性初创企业的支援措施
下一篇:对一位朋友论文稿的建议(2011)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17 许培扬 宁利中 王德华 郑永军 陈蕴真 李学宽 崔锦华 杨正瓴 徐芳 周忠浩 晏成和 张学文 张俊鹏 王涛 王启云 杨学祥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