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01月27日
https://keguanjp.com/kgjp_jiaoliu/kgjp_jiaoliu/pt20230127000003.html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NISTEP)的调查,半数以上的本人认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人才国际交流不够充分。从性别上来看,男女的回答差别不大,但从年龄上来看,认为交流不充分的人,从40岁开始年龄越大比例越高。关于促进国际交流的意义,无论男女都认为“通过学术的相互交流碰撞,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科学技术,促使世界科学的技术进步”的人数达到最高比例,超过了47%。
疫情前举办的创新日本展会,每年都有国内外大学企业的人参加展览进行交流(照片:客观日本编辑部)
超半数人认为交流不充分
1月12日公布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国民意识调查》报告书,为“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发布的调查报告。实施调查的目的是收集国民科学技术意识的相关数据。除了每次都会调查的基本项目之外,调查还会附加一个每年特定的主题,本次调查的特定主题为国民对人才的国际交流的看法。调查对象是在网络调查公司登记过的自愿回答者,年龄范围为15~69岁,以5岁为间隔分成了11个年龄层,每个年龄层均抽选男女600人,共计6600人。此调查于2022年10月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实施。
关于人才的国际交流,回答“很充分”的男性仅3%,女性仅1%。回答“比较充分”的也只有男性20%,女性15%。而回答“不充分”(男性16%、女性13%)、“不太充分”(男性37%、女性38%)等持有“相对否定”意见的男性为53%,女性为51%,均超过了半数。
(摘自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科学技术国民意识调查:关于人才的国际交流》)
按年龄来看,持较肯定态度最多的是15~19岁。认为“很充分”的占4%,“比较充分”的占32%,“不充分”的占7%,“不太充分”的占31%,肯定和否定意见的比例几乎相同。而40岁以上的年龄层,年龄越高认为交流不充分的人就越多。形成对比的是,39岁以下的年龄层,年龄越低认为交流不充分的比例就会有所下降(但认为不充分的人依然居多)。
(摘自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科学技术国民意识调查:关于人才的国际交流》)
多数人认可交流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认可人才交流的意义。认为“通过学术上的相互交流碰撞,可以创造更丰富的科学技术,促使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男女都达到了47%。其次,34%的男性和30%的女性认为交流的意义在于“可以加深日本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及信任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
(摘自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科学技术国民意识调查:关于人才的国际交流》)
认可推进人才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的人也很多。高达66%的男性及60%的女性都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才的国际交流上”或“倾向于将重点放在人才的国际交流上”。而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比较结果则与评价交流现状的结果稍有不同,这一点值得注意。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交流上的人,从25~29岁的年轻人群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这与评价交流现状的结果相似。但24岁以下的年龄层,反而年龄越低,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交流上的比例越高,这与评价交流现状的结果趋势不同。
(摘自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科学技术国民意识调查:关于人才的国际交流》)
对研究能力的下降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感
近年来,对于日本的研究能力,不仅是日本学术界,政府及产业界的危机意识也越来越高。作为国际上比较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高被引论文数,日本呈低迷状态。被其他研究者引用次数进入前10%的论文数方面,日本在世界排名第12位,进入前1%的论文为第10位(均以分数计数法统计)。而在20年前,日本在这两项指标上,均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排在第4位,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日本的衰落之快。
日本研究能力的低迷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是否也能看出关联呢?针对日本的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在论文数等方面有所下降这一报道,调查进一步询问了看法。回答“很担心”“比较担心”的男性高达75%,女性高达72%。更引人注目的是,即使是比例最低的15~19岁也有62%,年龄越大担心的人比例越高,表示担心最多的年龄层为65~69岁,达到了86%。
摘自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科学技术国民意识调查:关于人才的国际交流》)
对产品开发的担忧也在上升
调查显示对产业领域竞争力的危机意识也在上升。针对“近年来,中国与韩国有部分领域(IT等)在产品开发方面超过日本”这一问题,其回答也与论文数的科学技术能力调查结果相同。74%的男性和72%的女性回答“很担心”“比较担心”。而且年龄越大,担心的人比例越高,这一点也很相似。
(摘自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科学技术国民意识调查-关于人才国际交流-》)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学记者)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