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行人之诗论(12):声律节奏不是教条,而是抑扬以情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哀而不伤——哀于共情,而非博取同情。
诗论之七: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诗论之八: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字虚词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诗论之九:“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三部曲
诗论之十:“具象描摹—情感递进—哲思留白”三元结构
诗论之十一: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造境,一分明旨。
诗论之十二: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诗论之十二:声律节奏不是教条,而是抑扬以情
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并不是教条地遵循所谓的规则,而是能够起到“抑扬以情”的效果,着才是古典诗歌声律学的灵魂。它并非刻板的形式主义,而是一套高度成熟的、用声音来表达和激发情感的美学系统。
一、 学理逻辑
将声律规则视为“教条”,是对其最高艺术价值的误解。古典诗歌的声律(平仄、押韵、节奏)本质是 “情感的形式化” 或 “情感的音响造型”。
生理与心理基础:声情同构
从生理学上看,不同的声音特性(音高、长短、轻重)能直接引发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悠长平稳的平声,自然给人以开阔、平静、延展之感;短促急收的仄声(尤其是入声字),则天生带有顿挫、激烈、决绝的色彩。
诗人利用这种“声情同构”的原理,通过精心编排文字的声调,来摹仿、呼应、甚至强化内心的情感波动。诗的韵律不再是外在的格律,而是内化了的“情感曲线”。
美学追求:音意合一
声律运用,是实现 “音意合一” 或 “声情并茂” 。即诗歌的音响效果与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高度契合,声音成为意义的延伸和强化,二者不可分割。
例如,写欢快之情,则用响亮明快的韵脚和流畅的平仄;写幽怨之思,则多用低沉迂回的韵部和拗峭的节奏。这使得读者不仅在意义上理解诗歌,更能在听觉上、在身体的节律感上直接“体验”到诗歌的情感。
“促节”与“曼声”:节奏的情感功能
促节(急促的节奏):多用仄声字、短句、入声韵,可以表现激动、紧张、悲愤、豪迈等情绪。声如鼓点,撼人心魄。
曼声(舒缓的节奏):多用平声字、长句、悠扬的韵脚,适于表现宁静、闲适、缠绵、深远等心境。声如流水,余韵悠长。
平仄的“相间”,正是在一张一弛、一扬一抑之间,创造出一种符合自然呼吸与情感起伏的内在音乐性,避免了单调,赋予了诗歌生命般的律动。
二、 唐宋名篇例证
1.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抑扬以情分析:
此诗,整体平仄交替极为规整,读来朗朗上口,意气昂扬。
尤其第三句“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在“千里目”三字处形成一个小的波澜(平仄仄),仿佛目光极力远眺。紧接着第四句“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结尾三个字全是平稳的平声(仄平平),语音上自然而然地托举出一种向上、开阔、充满希望的感觉。声律的走势与诗意追求的“登高望远”完全同步,实现了“音意合一”。
2.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仄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平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仄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平仄仄平平)。
抑扬以情分析:
这首诗押的是沉郁的“侵”韵(深、心、金、簪),这是一个闭口音(-m韵尾),发音时双唇闭合,气流受阻,声音无法放开,自然带有一种哽咽、压抑、向内收缩的感觉,完美契合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沉痛心情。
诗中多用仄声字,如“国”、“破”、“木”、“别”、“火”、“月”、“白”、“短”等,尤其是“搔更短”、“不胜簪”这些词组,读音短促急切,生动地模拟了诗人焦灼忧虑、坐立不安的情态。声律本身就在“诉说”痛苦。
3.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里江陵一日还(平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抑扬以情分析:
此诗押平声“删”韵(间、还、山),这是一个开口度较大、发音响亮悠长的韵部,一听就给人以畅快、辽远之感。
整首诗除第三句稍作转折外,基本由流畅的平声句式主导,尤其是“彩云间”、“一日还”、“万重山”等结尾,读来如行云流水,声韵的流转轻快本身就在模仿一叶轻舟顺流直下、一日千里的飞速感和诗人遇赦东归的欢畅心情。做到了“辞”与“声”皆“快”。
4.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抑扬以情分析:此诗采用仄起首句不入韵式,节奏明快,对仗工整(两联皆对)。尤其是后两句,“千里目”与“一层楼”对仗,且“更上一—”三个仄声连用,语音上呈现出一种向上的推力,与诗意追求的“登高望远”形成了绝妙的声意合一。
5.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抑扬以情分析:颔联和颈联是工对典范。声律上,平仄交错,读来朗朗上口,如清泉流淌般自然悦耳。这种和谐、舒缓的节奏,完美地映衬了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与山居环境的清幽。
6..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抑扬以情分析:
这首“七律之冠”在声律上亦登峰造极。它八句皆对,且通篇采用沉郁顿挫的仄声韵(“哀”、“回”、“来”、“台”、“杯”)。这些韵脚发音都相对压抑、下沉,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
诗中充满了急促的入声字,如“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艰难”、“浊”等。这些字音短促而不能延长,如同叹息中的哽咽,哭泣中的顿挫,密集地穿插在诗句中,从听觉上就营造出一种沉重、阻塞、痛苦万状的效果。
杜甫将声律的技巧与自身浩茫的愁思完全融合,让声音直接参与叙事和抒情,读其诗不仅能想到画面,更能听到声音,感受到那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悲慨。这是“抑扬以情”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声律绝非束缚思想的枷锁,而是诗人调动一切可能(包括文字的声音)来为情感表达服务的智慧。平仄的交替、韵脚的选择、节奏的快慢,都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表达”。当我们吟诵诗歌时,不仅是在理解文字的意义,更是在用整个身体去感受一种由声音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9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