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外行人之诗论(9):“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三部曲

已有 1143 次阅读 2025-9-12 08:58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外行人之诗论(9):“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三部曲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哀而不伤——哀于共情,而非博取同情

诗论之七: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诗论之八: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字虚词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诗论之九:“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三部曲

诗论之十:“具象描摹—情感递进—哲思留白”三元结构

诗论之十一: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起兴,一分言志

诗论之十二: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诗论之九:“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三部曲

一、 学理逻辑

该论点,揭示了诗歌创作与接受的动态三部曲,它如同一个完整的“化学反应”:实景是“反应物”,想象是“催化剂”,共情是最终生成的动人“能量”。

  1. 第一阶段:实景描摹(锚定现实)

    • 功能:这是诗歌的根基和起点。诗人以精准、凝练的语言,捕捉并呈现一个具体、可感的客观场景或物象。它如同绘画中的素描,为全诗奠定基调、提供场景,并将读者的注意力锚定在一个共同的、可感知的现实基础上。

    • 要求:“描摹”非机械复制,而是选择性抓取最具代表性、暗示性的细节(如“孤灯”而非“一盏灯”),为下一阶段的飞跃做准备。

  2. 第二阶段:想象生发(构建桥梁)

    • 功能:这是诗歌的“翅膀”。诗人不再局限于客观再现,而是对“实景”进行加工、变形、延伸和联结。

      • 由此及彼:运用比喻、比拟、夸张、通感等修辞。

      • 由表及里:追问象征意义,连接历史典故,投射主观情感。

      • 由静到动:赋予静态场景以动态的联想过程。

    • 要求:想象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从“实景”这个锚点生发出去,在“似与不似之间”建立艺术的桥梁,将读者从现实的此岸引向诗意的彼岸。

  3. 第三阶段:心境共情(抵达共鸣)

    • 功能:这是诗歌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前两个阶段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引导读者跨越文字,最终抵达并沉浸在诗人所营造的心境与情感氛围之中,并因其普遍性而引发自身的深切共鸣。

    • 机制:当读者通过诗人的“想象之桥”,理解了“实景”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时,便会发生情感的迁移与共鸣,即“共情”。此时的“景语”完全化为“情语”,读者感受到的不再是别人的风景,而是人类共通的悲欢。

三者关系实景描摹”是“体”,“想象生发”是“用”,“心境共情”是“果”。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缺一不可。没有实景,想象则空泛;没有想象,实景则呆板;没有共情,前两者则沦为文字游戏。

二、 唐宋名篇例证

1.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实景描摹:精准捕捉闲适、静谧的瞬间)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想象生发:“月出”何以能“惊”鸟?此是诗人以心观物,将静谧之感推到极致后产生的灵动联想) (心境共情:读者透过这幅看似矛盾的“静中之动”的画面,深切共情到诗人内心那份远离尘嚣的禅静心境。)

2.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实景描摹:描绘国都沦陷后的荒凉景象。“草木深”三字尤为沉痛,以物之茂盛写人之荒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想象生发:极致的主观想象!花如何溅泪?鸟如何惊心?是诗人将自身的巨恸(感时、恨别)投射于外物,使花鸟皆具人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继续深化现实与情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心境共情:最终聚焦一个“搔头”的微小动作,所有国仇家恨、忧思焦虑都凝结于此。读者不仅能理解,更能切身感受到那种焦灼、无奈与深沉的悲痛,完成对乱世中个体命运的共情。)

3.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景描摹:勾勒阳光下的山色与瀑布的整体轮廓。)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生发:由“三千尺”的夸张,到“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天比喻,想象力彻底挣脱现实束缚,将瀑布的雄伟与奇幻推向极致。) (心境共情:读者通过李白这匪夷所思的想象,并不觉得虚假,反而共情到他那一刻的惊叹、狂喜与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限崇拜之心境。)

 

总结

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是一个由外而内、由眼入心的完整诗学创造与接受模型。

  • 它要求诗人既是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实景),又是天才的幻想家(生发想象),最终成为深刻的共情者(传达心境)。

  • 对读者而言,则经历了一个反向过程:首先被实景吸引,继而被想象带离地面,最终在诗人的心境中找到情感的归宿和共鸣。

这一“模型”可解释为何中国古典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最终达成“感动人心,莫先乎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501564.html

上一篇:50年前初中时的老师:孔锦标先生
下一篇:外行人之诗论(10):“具象描摹—情感递进—哲思留白”三元结构
收藏 IP: 111.163.122.*| 热度|

6 刘进平 宁利中 王涛 钟炳 崔锦华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5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