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行人之诗论(7):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哀而不伤——哀于共情,而非博取同情。
诗论之七: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诗论之八: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字虚词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诗论之九: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起兴,一分言志。
诗论之十: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诗论之七: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一、 学理逻辑
此论关乎诗歌的表达方式、审美层次与艺术境界的高下之别。
忌直贵曲:这是总纲。指诗歌创作忌讳直白浅露、一览无余的表达(“直”),而推崇含蓄蕴藉、委婉曲折、富有言外之意的表达(“曲”)。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含蓄”论的核心要求。
大直若曲:这是最高境界。指语言表面上看似平实、直接、自然(“大直”),但其内涵却极其深远、丰富,能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和回味(“若曲”)。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曲”,是技巧极致后的浑然天成。
大曲若直:指形式上刻意追求曲折、堆砌典故、辞藻华丽(“大曲”),但内在情感苍白、思想空洞,反而让人觉得做作、乏味,一眼就能看穿其浅薄(“若直”)。这是一种“为曲而曲”的矫饰。
审美心理:“贵曲”符合艺术接受的规律。曲折的表达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期待视野”和“再创造”空间,读者在解读和品味“曲径”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发现的快感。而“直”则剥夺了这种乐趣。
大直若曲(上乘):其“曲”在神,在内涵。诗人将深邃的思想、浓烈的情感,用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和意象呈现出来。因其内涵的“曲”,使得其文字的“直”拥有了巨大的张力。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大曲若直(下乘):其“曲”在形,在表面。徒有曲折的形式,却无丰厚的内核。就像一座迷宫,其路径本身很复杂,但中心空无一物,让人走入后只觉得失望和厌倦。
二、 唐宋名篇例证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忌直贵曲分析:此诗是“大直若曲”的典范。
大直:全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华丽,语言平白如话,仿佛脱口而出。它直接描写了一个动作:望月→思乡。
若曲:但其内涵却极为曲折深远。“疑是地上霜”的错觉,暗示了夜的清冷和游子的孤寂。由“月光”到“霜”的联想,奠定了全诗清冷凄凉的基调。举头”与“低头”的微小动作,包含了内心从远眺到内省、从外界到自身的巨大情感波澜。它没有哭喊“我多么想家”,却让千年来的游子都为之动容。其“曲”在情之深、意之永。
2.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忌直贵曲分析:此诗写终南山之宏大,却处处用“曲笔”。
贵曲:前六句从不同视角(远眺、置身其中、俯视)渲染山之雄伟、幽深、变幻,但都是客观描绘。最后两句才引入人的活动:“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大直若曲:这个结尾看似平常叙事,是“直”笔,实则“曲”境全出。以“问樵夫”这一细小动作为支点,反过来衬托了山的辽阔苍茫和人烟的稀少。同时,诗人流连忘返、欲寻宿处的行为本身,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山景的极度热爱与沉醉。情在言外,意在象外。
3.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忌直贵曲分析:此诗是“忌直贵曲”的经典范例。
贵曲:诗人要表达对晚唐社会风气萎靡、统治者沉迷声色的批判(主旨)。但他不直接指责权贵,而是曲折地从一个歌女(“商女”)唱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的亡国之音)的细节切入。
曲中之曲:表面上骂的是“商女不知”,实则用的是“曲笔”,真正的矛头是指向那些点歌、听歌的达官贵人,是他们“不知亡国恨”。一句诗,包含了多少委婉的讽刺与深沉的忧虑!若直白指责,便失了这份含蓄蕴藉的力量和回味空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9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