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城市(1)释名
有些词汇,古今一模一样的两个字,意思看上去也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
例如,小时候课本上学过这样一首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其中“城市”两个字,就与现在的意思不同。现在的城市是一个词,指“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而这首诗的城市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城是一个词,表示地方;市是动词,做买卖,具体说是到城里去卖蚕。
什么是城?需要先看一个邑字。甲骨文邑,上部是一个囗(音wei2,大囗,即国字的外围部分),表示一个区域、地域;下部是一个跪坐着的人(上古没有凳子、椅子,跪坐是古人“坐”的正规姿势),这里会意居住。所以邑是人聚居的地方,古人又称之为國(现在简化字为国)。《说文解字》:“邑,国也。”
作为偏旁部首,邑往往写在字的右边,楷体简作“右耳朵”。许多含右耳朵的字如邓、郑、邹、邾、邢等都是古国名,都、郊、邻等都与国有关。
统而言之,国就是邑。但是如果要细分国和邑的区别,那就是有统治者(国君)宗庙社稷的邑被称为国,没有宗庙社稷的称为邑。像春秋时期,现在济南市这块地方就称为“历邑”。一般而言,国和邑都可以称为邑。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鄙邑。古国邑通称。”
由于防卫的需要(或防野兽,或防外人),邑的周围建筑起高大的围墙,当然,围墙也需要有供人出入的门。这个墙就是城。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城墙。
为了防卫得更加牢固,城往往筑成内外两道。细分起来,每层的称城,外层的称郭。《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如果不加细分,都可以称为城。
《说文解字》:“城,所以盛民也。”盛,就是容纳。《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解释城字的。
城是如今城墙的意思,于是很容易引申到包括城墙所包围的区域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邑”,城墙和它所包围的邑就成了一座城。
例如北京城就是指由北京城墙和它包围起来的区域,南京城就是南京城墙和它包围起来的区域。
古代的城通常都是由土筑成的,直到明代,许多城墙才在外面砌上了砖,成了砖墙。修筑城墙需要用土,于是城墙外取土地地方就正好形成所谓护城河,对于防卫更加有利,所以,城又称为城池。
城里居民的房屋之间,形成了街巷,宽大的称街,窄小的称巷,大街小巷。
城外就称为野。古人所谓野人往往就是住在城外种田的人。如苏轼《浣溪沙》词有句子:“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现在还常用词语“田野”。
在上古,城的大小不是随意的,也就是说城墙的长短、高矮都有规定,不同级别的城池有不同的长度和高度,不得僭越。当然,这种级别都有君主来定。
先秦时代是封建时代,即天子把他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他们到自己的封地去建国,建都,称为侯。这些侯统称诸侯。诸是众、多的意思,如今还常称“诸位”,“诸君”。
诸侯又把他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属于他的土地上。又去建立各自的封邑。由于是亲属,这些封邑经过特许有的也建立了宗庙。所以,一个诸侯国的地区可以有多个“都”。其中“首都”或“国都”就是诸侯的所在地。这个城池在诸侯国的范围内是最大的。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大都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就是三)。中的、小的都则只有五分之一、九分之一。当然,这种规定也往往只是说说而已。
后世天下一统,不再分封,但全国也往往有几个都,即所谓东都、西都、南都、北都、中都之类。当然,只有一个首都。
市,是做买卖的地方。《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之就是去、到,作买卖就要去市场。作动词,市就是做买卖。
据唐代学者孔颖达说,古人早晨都要到井边打水,顺便把需要交换的东西拿到井边进行交换、贸易,所以称市井。
这种交换起源应当很早。如《易•系辞下》这样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货物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所做的事情,所以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人气足才能生意兴隆。
邑是人们聚居之所,行政部门在那里设立“市”供人们进行交易,提供便利,进行管理,收取费用。从市场收取费用,从来就是政府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几千年来,没有政府不重视这笔收入的。
在先秦时代,政府就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员。《周礼》中记载说周代有“司市”这一官吏,全面负责市场的监督和治理。“司市”以下还设许多官员,负责市场管理的具体事务。如“质人”负责管理市场秩序,包括管理上市商品种类,交易契约;“廛人”掌管市场的赋税活动;“胥师” 管理市场货物;“贾师” 评定物价;“司暴”、“司稽”维持市场治安;“司门”负责市门,稽查走私;“泉府”掌管钱币等活动。
有了市,有了商人、货物,就更需要加以保护和防卫,就更需要筑城。一般情况下,大的市,也设立就在邑里。
汉代的长安城内有东市、西市。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句子。虽然这是文艺作品,会有夸张的成分,但必定有它的社会基础。
邑里有市,邑外有城。有城有市,这就是城市这个名词的来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2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