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行人之诗论(2):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起兴,一分言志。
诗论之七: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大”与“小”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古典智慧在诗学领域的体现。
大:指宏大的、广阔的、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包括浩瀚的时空(宇宙、历史)、重大的主题(家国兴亡、人生哲理)、恢弘的场面(战争、山河)。
小:指微小的、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包括细小的物象(一片花、一只鸟)、日常的片段(一个动作、一瞬间)、个人的琐事(一次送别、一次登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极小的事物中,蕴含着整个宇宙的真理。
大则小之:面对宏大题材,诗人不宜空泛地进行史诗般的全景铺陈,而是需要找到一个精巧的、具体的、微小的切入点和载体(小)。通过对这个“小”的聚焦和深度挖掘,来折射、反映那个“大”的全体。这避免了空洞和浮夸,使宏大叙事变得可感、可触、可信,此即“以小见大”。
小则大之:对于日常琐事或微小物象,诗人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肤浅层面,而要赋予其深厚的情感内涵、普遍的人生况味或哲学意义(大)。将个人的、偶然的体验,升华为时代的、永恒的共鸣。这避免了琐碎和无聊,使平凡事物焕发出非凡的光彩,此即“化平凡为神奇”。
以下分别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中的代表之作进行剖析。
1.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则小之:诗人要表达“追求无限人生境界”的宏大哲理(大),将其浓缩在一个极其具体的日常动作——“更上一层楼”(小) 之中。这个动作微小而寻常,却通向宏大视野和境界。
小则大之:登楼望远本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行为(小),但诗人通过“千里目”、“一层楼”的对比,将其升华为一种不断进取、高瞻远瞩的人生态度和宇宙意识(大)。
2.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大则小之:“国破”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巨大历史事件(大)。诗人选取了“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这些细小、反常的自然景象(小) 来折射国家的残破与悲凉。尤其是最后,将全部国仇家恨、忧思焦虑,聚焦于“白头”越来越短这一私人化的身体细节上。
小则大之:“搔头” 这个微小的、无意识的焦虑动作(小),成为了衡量诗人内心巨大痛苦的尺度,进而成为一个时代苦难的缩影(大)。
3.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则小之: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宏大历史战役(大)。诗人却从沙中一枚小小的、锈蚀的“折戟”(小) 写起。通过“发现-磨洗-辨认”这个微观过程,将读者拉入历史现场。
小则大之:由这枚小小的断戟(小),诗人不仅怀想了宏大的历史(大),更进一步发表了一番石破天惊的史论(更大):历史的走向常系于偶然因素(东风)。他用“锁二乔”这个假设性的、关于两个女子的细节(小),来代指东吴政权覆灭的巨大后果(大),“化重大为轻盈”。
4.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则小之:诗中充满了“万里”、“百年”、“无边”、“不尽”这些宏大的时空概念(大),但它们最终都压向、凝聚在诗人一个人“多病”、“独登台”、“繁霜鬓”、“停酒杯”(小)的羸弱身躯和窘迫处境上。
小则大之:反之,诗人登台所见的秋景(小),是“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瞬间被放大到宇宙的尺度(大)。他个人的“作客”之愁(小),其空间是“万里”,时间是“百年”,也被赋予了史诗般的辽阔和厚重感(大)。
“大则小之,小则大之”是诗人驾驭题材、提炼意境、升华主题的手法。要求诗人既要有鹰的视野,能俯瞰全局,洞察本质;又要有蚊的复眼,聚焦一点,见常人所未见。通过这种视角的自由切换和能量的相互转化,最终达到言近旨远、微尘中见大千的化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7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