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外行人之诗论(3):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已有 970 次阅读 2025-8-26 06:54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行人之诗论(3):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起兴,一分言志

诗论之七: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受“宇宙无穷”和“瞬间顿悟”思想影响,中国诗人追求在有限的文字和瞬间的体验中,捕捉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

    • 时间压缩与延展:诗人常将漫长的情感或历史凝聚于一瞬(如“却话巴山夜雨时”),或将短暂的一刻赋予永恒的意味(如“唯见江心秋月白”)。

    • 空间叠加与跳跃:视线在远近、大小、内外之间自由切换,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如“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心理时空统领物理时空

    • 时空交融:时间空间化(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空间时间化(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二者水乳交融,共同营造意境。

    • 于片刻见终古,于微尘显大千

 

以下分别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中的代表之作进行剖析。

1.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此诗构建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空间(空山、深林、青苔)。而“返景”(夕阳返照)则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片段。诗人捕捉住光影在青苔上移动的刹那,却将这个瞬间凝固下来,赋予永恒的静寂感,刹那即永恒。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诗人的目光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前”、“后”),在空间上横绝天地(“悠悠”)。将个体(“独”)置于这无限辽阔的时空中,巨大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时空的无限放大,反而极致地凸显了个体生命的渺小与悲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时空处理的神来之笔。时间上,将“月”与“关”这两个意象分别推向秦汉,拉长了历史纵深感。空间上,“万里长征”又拓展了边塞的辽阔。时空交织,赋予了诗句沉重的历史厚重感和永恒的悲剧色彩。

4.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 此诗首联点明秋景时空,颔联将空间极力拓展:江间波浪→兼天涌(向上无限延伸),塞上风云→接地阴(向下无限延伸)。将眼前的巫峡之秋,与想象中的塞外风云、天地之气全部勾连起来,营造出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萧瑟、动荡与阴郁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499117.html

上一篇:外行人之诗论(2):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下一篇:此诗最佳?Deepseek与豆包AI同时推选
收藏 IP: 125.36.119.*| 热度|

4 刘进平 宁利中 王涛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9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