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分享领导力、管理、科技教育、生活相关的文章。

博文

不该把出路压在重大创新上 精选

已有 5895 次阅读 2025-8-28 18: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跟某家公司的一把手交流企业创新话题,这个话题对我来说一点不陌生。8年前我就发表过技术创新相关的论文,这几年读过不少创新相关的书籍,我也在践行这些理念。今年写书我也围绕企业创新话题,从技术、组织和市场等角度写了几个章节。

对方问我,如何让一家企业有创新精神。我说了三点:一是从知识和思维上做准备,也就是我8年前发表的论文的观点;二是围绕客户需求来,多些接触客户,看客户还有哪些需求没被满足;三是公司要有好的文化和激励机制。

对方立马反驳我第二点说,你问客户,客户只会说要更快的马车,绝对不会说要汽车。这是福特汽车的案例,这个案例在各类管理学培训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对方上过EMBA,怪不得能立马举出这样的例子。

我反驳对方说,客户当然想不到汽车,那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客户能提出他的需求,再好的马车也就跑几十公里,客户可能需要能跑几百公里的交通工具,至于用什么技术能跑几百公里,那是公司要想的。我后来还想到,客户很容易想到要能载一家人跑几百公里的交通工具。

跟对方聊下来,感觉对方对重大创新欲望很强烈,他还跟我举了乔布斯智能手机取代诺基亚的例子。内卷时代,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希望通过创新找到突破口可理解。问题是,把出路压在重大创新上,公司恐怕死得更快,原因在于重大创新几十年才出现一次,可遇不可求。

无标题1.jpg

那家公司寄托于重大创新为公司寻找出路,无异于守株待兔,乃至自寻死路。有人说最怕领导出去上课,平时不学习,在外面听一点东西就以为取得真经,回来就折腾。管理学课堂上举的重大创新例子,常见的也就汽车取代马车、数码相机取代交卷相机、智能手机取代诺基亚手机几个。从汽车取代马车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一百多年来,为人津津乐道的革命性取代型发明,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此外,重大创新出现的频率不同行业情况很不同,信息行业技术变革相对较快,机械制造行业技术变革要慢很多,即便技术变革较快的信息行业,一般也得十年八年,对方偏偏就是传统的制造业。

最后,即便是革命性的创新,也是已成熟要素的组合,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些成熟的要素。这些要素不成熟时,重大创新就不会出现,这也是重大创新要多年才出现一次的原因之一。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白炽灯无疑是重大创新,但爱迪生之前有很多人投入白炽灯的研发,他们都没有成功,原因不是他们不够聪明和努力,而是时机未到。爱迪生等了10年,直到所有必需的要素具备过后,才开始组织一批研究人员研发白炽灯。要素不具备时,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是达芬奇手稿中的图画,不可能成为商品,何况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达芬奇一样的创意,这个观念我在我的书中也有论述。

德鲁克在他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就谈到,创新最好从小规模开始,少量人手,少量资金,那些旨在“掀起一场工业革命”的计划常常沦为空想。

当然,公司可以为重大创新留个缺口,谁知哪天会不会撞上大运。但是,让公司充满生命力的仍是持续性、细微的改良式创新。什么是持续性改良式创新?我“借题发挥”给对方讲了我的看法。

对方倒了杯茶给我,手一碰茶杯,很烫,我说以茶杯为例,能不能用什么技术,比如材料涂层技术让杯子摸起来不烫手,这就解决了客户烫手的痛点。但是解决旧问题往往会带来新问题,不烫手就更有可能烫嘴,因为不烫手具有迷惑性,以为水温不高。解决了烫手问题还得解决烫嘴问题,这就是持续性改良。

为公司带来活力的并非是一鸣惊人的重大创新,而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持续改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久旱之后的洪水通常都是灾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499480.html

上一篇:跳槽,有时是为了跳出舒适区
收藏 IP: 39.172.186.*| 热度|

17 杨正瓴 宁利中 周忠浩 曹俊兴 王涛 张俊鹏 王安良 许培扬 曾跃勤 郑永军 崔锦华 胡泽春 鲍海飞 武夷山 王成玉 朱爱军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1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