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分享领导力、管理、科技教育、生活相关的文章。

博文

“1到N”比“0到1”更难、更重要、更有意义

已有 1454 次阅读 2025-9-11 18: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9月8日,福耀科技大学王树国校长在新生座谈中回答学生问题时说,学校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去做1到N的工作(他原话是1到10),而是去开辟新的领域、去实现0到1的突破。

王校长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的话以及后面举的例子不难理解,他的意思是0到1比1到N更高级,更有水平,更需要能力。我的看法跟王树国校长有所不同,我认为,0到1的突破固然重要,但是1到N的工作更难、更重要、更有意义。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创新主要是1到N的技术改进,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缺少0到1的重大突破,加上八九年前一本畅销书《从0到1》的影响,更加加深了这一认识。

说中国创新主要是1到N的改进,缺少0到1的突破,我认为情况大概确实如此。但把中国的创新放到全球科技史上看,这是必然的,整个东亚都是如此。我们每日使用的商品,从电话到电视,从空调冰箱到洗衣机,从汽车火车到飞机,再到药物抗生素等等,目之所及,几乎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原创,全是舶来品。

我们回顾下历史,这些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几乎集中在1880-1940这60年。众所周知的原因,这60年中国的社会重心不在科技发明和商品交易。但是,今天我们使用的上述技术产品,其原理跟当初发明时基本没有区别,只是性能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便宜,也就是说经过长期的改进,性价比越来越高。

这意味着,这些技术的原创地欧美国家几十上百年来做的,主要也是1到N的改进,而非0到1的突破。

事实上,从1950年至今,全世界无论原创性技术发明还是基础科学发现,都不再像1880-1940年那样群星闪耀了。1950年到现在原创技术当然有,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IT)和生物医药方面,更多的创新在于技术改进和挖掘商业应用,而非0到1的重大突破。《美国增长的起落》一书的作者罗伯特·戈登认为,1970年代以后美国的重大创新已经基本停滞了。

再看看1880-1940年那些原创技术都是些什么人做出来的。发明灯泡和一整套电力系统的爱迪生、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发明流水线生产将汽车平民化的亨利·福特,包括更早一批,比如发明(准确说是改良)蒸汽机的瓦特,全都是没怎么上过学的人,他们都是工匠和手艺人。这说明,原创性突破不一定需要王树国校长跟学生说的数理化文史哲训练,他们更需要想象力、敢干以及时代机遇。

但是将技术从1到N这些手艺人就缺乏后劲了,比如飞机的改进和商业化跟莱特兄弟几乎没有关系,爱迪生改进白炽灯主要也是雇受过良好教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做。将他们的原创发明走完1到N过程的正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从0到1需要灵光一现,从1到N需要良好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工作。这么说来,学校主要就应该培养1到N的人才。我甚至有这样的感觉,那些想成为0到1人才的学生走进社会眼高手低,做事很不接地气。

计算机科学家古德里奇对近几百年来世界科技史做过研究,得出结论:从1到N远比从0到1重要得多,因为世界上从0到1的发明非常非常多,能走完1到N的少之又少。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以生物制药和信息科学为例,也说过1到N的路很长。

技术的进步跟生命的进化很类似,是个渐进的过程。甚至我怀疑是否真的存在0到1突破的“尤里卡”时刻。任何技术,只要放大来看,考察深入,都是一系列小进步的过程,不太可能有去年还没有计算机,今年突然就有了的情况。

一项科技发明,只有走完1到N,惠及人民,才真正有意义。所以说,1到N比0到1的工作更艰难、更重要、更有意义。

最后,王树国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校长,我不是要跟他唱反调,而是表达我的观点,抛砖引玉。正如王树国校长回答新生问题“您希望学校形成怎样的校园文化?”说的那样:“有胸怀,平常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互相启迪智慧,共同成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501513.html

上一篇:欧克考:我的启蒙老师
收藏 IP: 39.171.190.*| 热度|

7 王涛 王安良 焦飞 钟茂初 梁洪泽 周忠浩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4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