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分享领导力、管理、科技教育、生活相关的文章。

博文

跳槽,有时是为了跳出舒适区

已有 750 次阅读 2025-8-19 18: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怕在一个环境待久了,故步自封。”

无论辞去清华教职加入普林斯顿大学,还是辞去普林斯顿教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都说过类似的话。颜宁的导师施一公也是个爱折腾的人,看他的履历就知道: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到清华大学,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位创办西湖大学。

无论颜宁还是施一公,他们跳槽是为了更高工资吗?我看不是,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当然,人的行为都有动机的,不可能无缘无故跳槽,在我看来,他们跳槽的主要动机是走出舒适区,寻找更大的舞台,见识更大的世面。

在我自己15年的职业生涯中,也有一次大胆跳出舒适区的经历。

2019年六七月份,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遇到现在的老板,那是一个我之前从没听说过的人,也是一个我从没听说过的行业。当时在香港震雄集团旗下的液压公司马上满九年了,完全进入舒适区,再在公司待下去,也是温水煮青蛙,不会有新的挑战了。当这个机会出现时,我再三考虑是不是要动一动,换个新环境试试。最终在2019年12月底离开了液压公司,改行、跨省到浙江去工作。

在新环境转眼过去了五年多,回顾这五年来,肯定没有达到当初的预期,但也不是完全错误的选择,至少我在这五年积累了很多跨学科的团队管理经验,管理的团队规模也比之前的大,见识了不同的企业文化,认识了不同性格的人,这些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而在以前的公司里是不可能有的,即使我在原公司待到现在,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因为跟我离开时相比,原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核心人员到现在几乎没变,从好处说,是公司人才稳定,从不好处说,这样的环境缺乏刺激。

对于我来说,五年前的新环境,现在变成了旧环境,人生又进入了舒适区。当然,这里说的舒适区不是说环境让你很舒服——同事友好,工作顺利,而是指缺乏新的刺激——每天面对同样的同事、同样的企业文化、同样的做事方式、同样的产品。

事实上,一旦公司业务发展停滞,缺少变革,那么同事关系会更复杂,工作也会更难推进,所以说职场上舒适区不等于舒服区。

人要跳出舒适区是否有科学依据?我看有。

近年来,一个热力学术语很流行,叫熵增。热力学上,熵增的意思是系统不与外界发生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就会趋于无序。其实人也一样的,总在一个环境里,缺少跟外界产生能量和信息交互,就会故步自封。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走出舒适区,接触新事物。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河,那些不断接收支流汇入的就会形成滚滚洪流,汇入大海,那些没有支流汇入的,流着流着,随着水分蒸发和渗入地下,就会逐渐变成断头河。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结识新的人、变换新环境才能避免成为断头河。所以,跳槽有时是为了走出舒适区,避免熵增。

但是,跳出舒适区本身并不是件舒适的事,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它需要忍耐、等待和机遇。关于跳出舒适区,寻找理想的工作,我看过最好的一本书是,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科学网博主周耀旗老师写的《出发:不断走出舒适区的科研生活之旅》。

微信图片_20250819175835.jpg

周耀旗老师在书中讲到他离开家乡农村到美国上学、在美国包括公司和高校在内的多家单位变换工作、离开美国到澳洲、再到回国加入深圳湾实验室的故事。书中还是讲到他的导师Karplus教授“每五年换一个地方”,以保持心智年轻的理念。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周耀旗先生是一位成功的普通人。其实,普通人的故事更适合同为普通的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498327.html

上一篇:收获的偶然和必然
收藏 IP: 39.171.190.*| 热度|

4 冯兆东 郑永军 孙颉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2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