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77)

已有 3086 次阅读 2016-4-10 22:39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五五  转换岗位

 我回到学校参加青年教师脱产提高班学习结束后,就回到了教研室,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当上了助教。开初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一位中年讲师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实验室做些专业实验性的工作。第一件事是协助李老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具体课题是设计一个小规模集成电路8FC2并在实验室生产线上试制。我也参加设计和试制。教研室是想通过这一试制,把从一个工厂淘汰后整体搬来的一条生产线打通,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我这个人喜欢动手活,对搞仪器设备兴趣大,就一头扎到生产线仪器设备的调试和修理上去了。回想起来,参加这项工作的有一批老师,那时也没有谁明确指示要我去调试仪器设备,教研室多位老师也没有其他哪一位到实验室来调试仪器设备。可是我就是成天地埋头在实验室,从第一道外延工序到最后一道封帽工序不停地调试仪器和设备,而且是早上按时上班,下午不按时下班,天天如此,乐此不疲。有时遇到难题,我还用晚上和周末去实验室“攻关”。这不计工作量,也没有奖酬金。我只有一个想法:把全线打通。我把一台台不能运转的设备调试到正常工作很有成就感,暗自觉得自己很努力、很肯干、很能干,其它的我就根本没有去想。比如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别人怎么都不来做这个?他们在干什么?直到一个学期后,我走完了整条生产线,到最后一道工序也能正常工作了,而且后来我们到底试制出了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时我才发现:我协助并且和李老师一起设计和试制的工作,他写成论文去发表了,作者里面只有他一人,没有我。其他的老师也在写文章,为今后的晋升准备条件。而我呢,整天和设备打交道,没有想到也没有办法写论文。虽然我是个单纯的人,但是心里还有很有些不平衡,我想我可能不适应在这种个人奋斗,暗自竞争的环境工作。

 半年时间在生产线上泡下来,我也发现了我的另一个不适应:试制生产IC,清洗环境和条件十分苛刻,总是和酸、碱、有机溶剂等化学药品打交道,我的呼吸道受不了刺激。尤其是用高温或超声波清洗硅片,那种酸碱烟气从口罩孔里使劲钻进鼻孔进入喉咙,十分钟不到喉咙就肿了,而且成天到晚处于肿大状态,吞咽口水都极不舒服。我想,看来我是不适合做这个专业工作了,这样下去可能我过不了多少年。难怪我毕业时没有把我分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去工作,而分配到了研制新型仪器的研究所,好像是有人安排我在读大学几年的业余时间搞电路一样,知道我喜爱摆弄一下整机,有意照顾我似的。此外,因为我们生第二个小孩的缘故,我也觉得离开这个地方为妙。

 听说校机关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我立马托在那儿工作的同学打听和介绍我去。还算有运气,当科长到教研室调查了解我的情况和表现时,了解到我这个人“很踏实、老实、本分”,决定调我去科技部门工作。这大概是我踏踏实实调试仪器设备,又不争名利给他们留下的印象。看来为人处事还是踏实为好。我虽然未出成果,但是也还是算有回报,好像我的苦劳印证了“有付出,才有收获”这一说法。从学场到“官”场的这一转变是被迫的,然确实又一次改变我的人生轨迹。回头看,这转变给我的前途、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后果。

 首先,如果我当时坚持不变,可能因身体原因导致我抛下妻儿横趟下不起来了。或者身体适应了环境,在教师岗位上苟且下来,经过不停地奔波,找课题,出成果,发论文,站讲台、过考核,升职称,运气好的话,六十岁之前弄了顶教授帽戴上,运气不好呢?其实当教师,如果没有爬到顶尖上去,多数老师都是压力很大的,考核标准高执行严,除了在外面当专家、评委之外,办事都求人。尤其是当今高校为争宠、争名、争地位,“上水平”,官儿们把高校管理如同企业管理一样对待,把知识管理等同于产品生产,抓产量、抓产值、抓效益,把教师当成工人一样管理,计件考核、计件晋升,晋升指标有限再来一个内部竞争,“非升即走”,这种压力使不少教师无法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探索,只能远望着胡萝卜,被大棒撵着去创造条件,完成指标。我算是从这个坑里跳到另一个坑里去了,躲过了大棒,有时还帮主人拿棒吓老师。

 其次,我转到管理岗位带来的另一变化是同人打交道的面宽了,对我这个性格内向,不擅交往的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锻炼。工作要求逼得我学到了许多交往知识,见到了许多场面和人物,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结交了很多教师和朋友,对改变我的性格特点和能力起了很大作用。大约全校搞科研的老师,百分之九十以上我都熟悉。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项目的核心是什么,拿手好戏是什么,有什么成果,获得过什么奖,有什么性格特点,有何经验和教训,我都了然。因为在这个岗位,我经常到各课题组跑,一是了解进度,回来向处长汇报。二是了解问题,想法向领导反映帮他们解决。三是向他们学习,了解专业和课题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四是观察、分析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每到一个课题组我就找老师请教,刨根问底,让他们以科普的形式给我讲项目的研究目标、项目内容、关键技术、特色水平、研究方法、课题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等。几十年下来,我学到了很多领域的零散专业知识,如机械、材料、电力、能源、动力、电子、通讯、计算机、控制、船舶、光学、化学、经管、社会学、新闻等。当然,我涉及这些都是皮毛的,但是我可以听懂他们讲的部分内容、研究方案和技术关键,和他们讨论交流课题时,时而抓到核心要害问题。就像一个好吃佬(吃货)一样,虽然做不好菜,但是能品尝出菜味的好坏、评价一二。这些知识又为我审查课题申报书,提出修改意见提供了很大帮助。有时候,我还借了解许多专业情况和各位教授的信息,发挥多学科优势,帮老师们牵线搭桥,组织跨学科联合申报项目。同时,我总结出科研管理中一些规律性东西和不同人格类型教师的特性,提高管理水平,写成论文在刊物上发表。算下来可凑60多篇论文和四本专著,能算作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大约只到30﹪多一点。

 第三,这次转岗的另一好处是朋友多了,一是缘于岗位,二是缘于交情。平常在校区内走动,沿途打招呼的熟人不断,当然,很多时候是我抢先招呼老师,避免涉及架子的闲话。有朋友就有交往,免不了互相帮个忙什么的。我有一些生活中、工作中、子女教育中的困难,在自己力所不能及时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出奇地解决了。每当此时,我就想到母亲告诉我的“朋友天下交,下雨好落脚。”有些困难能解决是意外的,这在当教师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之前从来未想到过的,因为当老师接触面小,朋友少。既然是朋友,互帮是少不了的,我也帮朋友们在科研中成果和专利超前预置、选题窍门、团队组织和结构建议、项目书的编写、课题申报、奖项培育、成果转化、渠道信息、方向选择和初期培育等多方面出些主意,给予帮助。我眼看着一个个讲师、副教授一步步升到博导,一个一个成为知名学者、名家,有的还获得院士头衔,我对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也感到高兴。至今我退休多年,总还有一些朋友时常来看我,请吃和闲聊,逢年过节上门慰问,我想这也是转岗交了朋友的结果。当然,当教师也会有自己的同事和弟子登门看望。

 第四,转岗为我打开了接触社会的窗口,一般来说,学校是个半封闭的小社会,有很多方面与社会脱节,很多教师埋头于教学、科研,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申报项目要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打交道,承接横向课题要与企事业单位交往,这为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提供了方便和条件,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了解一些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方向,发现社会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看到很多生产、管理的现场、装备和运转,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见识(知识),宽广的社会把我熬成了万金油,什么都知道一点点,可岔几句,让我浅显理解一点“见多识广”的含义。

 第五,转岗也为我后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职务上一步一步爬了四个台阶,培养了领导和决策能力。在研究上也开拓了新的方向和课题,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影响大背景下,接课题比一般老师要有一些优势,这不是以权谋私之故,而是信息、渠道、思路和势能发生变化,为接课题创造了比较优势。所以,我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科技部、教育部、省科委和其它部门一批项目,这又为我发论文、出专著、获省、部级几项科技奖励打下基础。这些成果的取得,又让我在职称的晋升上创造条件,一步一步爬到了正高。

 说实话,从教师岗和管理岗两者比较起来,我认为管理岗具有发展优势。我曾多次在私下里对我单位的教师同事们说过:从处境角度来说,教师就像高校的农民工,这话可能有点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但是,只要仔细想想看看,可能也还有少数同意我看法的。在学校,一个教授甚至是博导,在一个普通的管理人员面前,也得毕恭毕敬,不可马虎,有时也被他们呼来推去,除了看别人脸色,还不得自己有脸色,否则有时候就会遇到办事难,不是吃明亏就是吃暗亏。这些我见得多。因为我也曾是教师,所以我非常向着他们,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看问题和处事。比如,考核时,有的教师努力了,未达到考核指标,能放一马就放一马;执行中灵活处理学校规定“过期作废”(当年获得的经费和项目下年不计),教师接题有大年和小年,今年接的多,明年要干活,没有精力和时间再接题,我们就搞统筹安排,三年有效;教师劳累了一辈子,临退休前两年免考核等。每年提职称名额总是严重不足,我就三番五次跑主管部门,反复争讨,多要几个晋升名额,为教师早日晋升努力。有几年符合晋升条件的教师大大多于下达名额,僧多粥少,我们就搞“内部粮票”:先在小范围晋升有效并按相关同等要求考核。有些学术带头人团队人不足,我们到主管部门想方设法要来进人指标,给他们配人。有的老师反映:接了课题没有实验室场地,我说:尽管接,课题到了我给你去找场地,实在没有我把办公室让给你。

 除了做本职工作,我都额外地做一些教师的工作,比如开展科研、指导研究生。这些与我的本职工作和考核无关,因为我是专职管理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只是定性地考核工作,都是软指标,不像考核教师,都是多少项目、多少经费、多少成果、多少论文、多少什么奖、多少课时等一些量化的硬指标,也就是我说的都是计件活。“农民工”不出活,学校拿什么去要钱、排序、升官、要地位?拿什么去创新,服务社会,上水平?在坐班制下,多做一份工作就预示着忙,除了睡觉和吃饭,我的绝大多数休息时间都用到了非本职工作上。我这样做还有一个考虑,很多教师尤其是有水平的部分教师都瞧不起管理人员,认为管理人员不学无术,能力不强,又做不了老师,只好去搞管理。我也想给他们看看:我也能搞科研,也能出成果。这样自欺欺人“我不会被小瞧”。

 现在大多数学校就是官本位小社会,是官在主导和书写历史,是少数人支使多数人。当然,多数人——教师也是很受抬举,很有名声和地位的,比如,“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劳动力);“学校实行教授治校”(实际是光着屁股坐花轿,如果没有官位,有几个教授在学校治理中有话语权);“要优先提高教师的待遇”(教师的奖酬待遇靠自己争来,非教师的奖酬待遇靠从教师创收来的经费中提成发给);我估计,除少数精英教师之外,有的学校大多数教师待遇低于同级管理人员。估计就是猜,没有事实依据的,因为这都是学校的财务秘密,你不可能拿到依据。但是估计不是信口雌黄。

                                         (2016.04.0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288-969219.html

上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75)
下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78)
收藏 IP: 221.234.234.*| 热度|

5 胡文政 徐令予 董焱章 饶东海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