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柴静女士制作的一个名为《穹顶之下》的片子一上网立刻就火了,点击量蹭蹭地网上长,所有社交媒体,无论是微信群、朋友圈、微博、QQ满眼都是附有简短但不简单的简要介绍的网址链接。一时之间,如果谁还没看过部片子,显然是已经“傲特”(OUT,太孤傲、太特别。。。)了。最近,给我的博文写作风格郑重命名为“撷英”的蒋劲松兄老师批评我“撷英”能力下降。好吧,我得承认“玩物丧志”,这两年由于手指头习惯了摆弄相机而非敲打键盘,确实导致很多“错别字”都联想不起来了,就算想起来也不大用心去深究,所以导致博文和评论中都不大进行深度撷英了。为了回应“将科学”的批评,给“蒋素素”同学交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今天就破例专门写一篇“撷英”博文,进行一点儿我对近期网络媒体热门话题及其传播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于是,就有了本文——“热炒形成的雾霾”。
作为曾长期混迹于网络的写手,作为不在籍的“标题党党员”,我等对现代传媒的标题拟定窍门儿还是略知一二的,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例如我今天用的这个标题,读者咋一看难免会产生一个印象——旺火炒菜会形成雾霾,这是神马道理?柴女士的片子都说了雾霾是打哪儿来的了,你这还让不让人好好吃饭了?!一定要进来看看、拍砖!!!好啦!这样会有一大把的人来看或者评论,这就是要火的节奏。
且慢,切慢,我说的热炒,可不是在厨房里烧这旺火、倒上豆油、开着排油烟机、掂着马勺、抡着锅铲的炒菜,而是网络时代炒作新闻的热炒啊!热炒的“撷英”(同音字),可以有很多,例如:热潮,热抄,热吵,热嘲等等。
一条消息出来以后,能形成热炒场面的必要条件是其广泛的传播,这种传播未必都是发出消息的人自己花钱印传单发短信打广告,而是较早接受到消息并认为这消息非常具有传播价值的人或传媒直接将消息原封不动地抄一份或略加修辞(增加更引人注意的批注或说明)后抄一份发出,这就是“热抄”。微博和微信火了以后,大多数的玩家每天都在干这样的事儿。
仅仅有“热抄”,其实是不能形成“热炒”的场面的。这就像炒菜,只有菜不行——那样只能凉拌;还有火也不行——那样只能烧烤;必须要有锅(过,大小纰漏)——这样才好让围观网民找到议论的点。仅仅把菜放到锅里,把锅坐到火上还不能算是“炒”,那样很快菜就会被烧糊的,必须要有油,让菜更均匀地受热而且不粘锅底,要加上各种调味品,这样炒出来的菜才会有滋味,最重要的,还是必须要有人手在不停地掂动马勺,翻炒里面的食材调料——操控。一条信息(姑且不论其大小),真正形成“热炒”场面的是在信息有大量读者进来参与评论、争论,甚至形成对立阵营拉开架势掐架,这时就不是“热抄”而是“热吵”了。
因为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是100%完美无缺憾的,发言者的讲话可能有逻辑漏洞,列数据可能有缺失甚至单位符号错误,去采访人也不能做到无一遗漏。。。就算这些做得比较到位了,消息的发布者或者演讲人的个人还可能存在某种与所发布信息不太搭调的背景,所以在消息被“热抄”的同时,总会有感兴趣的人做深度的发掘(发觉),把问题、漏洞、缺失和不协调的种种背景材料翻出来并用自己的渠道平台讲出来。如果表达的方式口吻很不客气,是一种嘲讽的语调,就会形成“热嘲”的局面。能引起“热抄”的消息(哪怕是一些相当负面的新闻),也都是能引起很多人共鸣或符合一些人的心理预期的,因此“热嘲”出现的后果,一般是赞同者和挑刺者(或反对者)之间的一场网络口水战,这就形成了“热吵”的场面。
于是乎,从热抄,到热嘲,接着热吵一路演化过来,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舆论热潮,就不难形成完整的“热炒”,那场面是相当的火爆,那味道也是相当的浓烈。那么,如此“热炒”结果形成的是什么?要让我说,是雾霾!!!
像我这样讲,是冒着在“热炒”中参与“热吵”的两方同时来拍砖“风险”在进行“奉献”的。人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在大家积极地参与“热吵”的过程中,一定有相当多的人自信是在“辩”个“理”,所以一般认为辩论、争论、争吵的最后结果是把真理呈现在世人面前,然后再等着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世间”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才是这个“实践”。如果是理性的辩论,辩论双方心平气和地搜集资料证据,用合乎逻辑的方式平和而文雅地表达出来,辩论双方能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但努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认清自己的不足和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最终达成共识的辩论,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理接受“真理”(哪怕这个真理只是局部正确的)。然而,时下我们经常会看到的网络“热吵”却通常都不是这种场景。人在进入“热吵”状态以后,头脑中感性的、情绪化的东西会迅速占到上风,理性的东西却容易被压制,逻辑也难免要变差。这样的网络“热吵”,一般最终不会以达成共识握手言和的方式结束,而多半会止于下一轮的“热炒”(就如同“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柴静的演讲(至少在科学网上)挽救了浙大的“最年轻美女教授”。所以说,出现泛滥“热吵”场面的网络热议,尽管最初的争论动机都是好的,却也未必都会让“真理越辩越明”。
大家可能会说,虽说“真理”未必能在网络上“越辩越明”,那也不至于会形成“雾霾”吧?当然,人们张开嘴巴站在大街边上吵架,至多呼出的水蒸气比正常呼吸多一点儿,情绪激动满脸通红满头大汗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也不会比正常运动多太多,甚至撕把起来激起的尘土也不会多过任何一个建筑工地,从严格大气科学的角度去讲,对雾霾的贡献微乎其微,更不要讲大家只是在网络上发几条长长短短的帖子了。我这里所说的“雾霾”,其实是世人心头的“雾霾”。当今的国人无疑大都体验过身处雾霾中的感觉了,周围一片灰蒙蒙的,伸手不见五指,失去了方向和距离的感觉,空气中更是经常充斥着呛人的气味。。。。。。网民在“热抄”、“热嘲”和“热吵”的热炒氛围中,满眼都是被“热抄”的那些消息,许多其实很重要的信息都被热抄的新闻(或许是网络推手刻意热炒的)排挤掉了,例如某个明星艺人的八卦,和寻常人的生活相隔不止万里,却总占据着媒体的显要位置。在对热门话题进行刨根问底儿扒祖坟式的发掘并用于“热嘲”的语境下,以往让“历史告诉未来”中那些明智往往会被遗忘,已经不大习惯深入思考的网民往往会被各种八卦消息所吸引甚至误导。热炒所产生的信息爆炸,造成正的反的上的下的邪的东西会从四面八方一股脑地涌到普通网民的面前,让他们来不及进行本来就不是十分擅长的思考,其后果是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分辨清楚并归到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方位的信息及其背景的认知,在热炒中变得模糊起来,只能凭着感性的感觉去相信(有时是轻信)其中的某一部分。
这,不就是热炒所形成的雾霾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