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杂议“疫苗事件”及一种技术防范思路 精选

已有 10189 次阅读 2016-3-24 10:16 |个人分类:新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山东疫苗事件, 热敏变色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疫苗事件成了各种媒体上最大的热门话题,其他话题统统让路。被各种工作忙得晕头晕脑的我没闲心去追热点,只偶尔听几句或瞄两眼,原本没有资格对此话题发言。不过,看到国人如此焦虑不安,甚至都有人想到了“疫苗游”,不免让我不安起来,也决定写出自己对“疫苗事件”及其相关问题的看法。

一、          要不要疫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远远长于古人,特别是婴幼儿阶段夭折率远远低于过去。这固然是因为食物供给充足、让人类免于饥荒之苦,国家和社会长期和平稳定发展,让百姓远离战乱和动荡之苦,与此同时,计划免疫的广泛开展也功不可没,按计划按阶段进行各类疫苗的接种,避免了大量以前曾凶险无比的婴幼儿传染病的发生(我们父母那一代人的兄弟姐妹中,夭折曾是很常见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一次事件或少数人接种疫苗遭遇病患就“一棒子打死”疫苗、彻底否定疫苗的想法显然不可取。

二、          怎样正确使用疫苗?

那么,从另一个极端去想,是否所有的人都要把所有的疫苗尽数打一遍呢?自然也没这个必要。按照我在读中学时从《生理卫生》课上学到的卫生学初步知识,注射疫苗应该是人类在应对传染病威胁时采取的“保护易感人群”的一种手段。在某种传染病呈爆发态势(或风险极高)、且有相应的疫苗供应的情况下,给可能感染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无疑是可以实现有效保护的,也不会有太多抵制的声音。在一种传染病处于灭绝状态时,完全停止相应疫苗接种也是合理的选择,例如天花灭绝后,现在的小朋友们都不用种痘了。比较纠结的主要是那些很不确定的情况,这时候是否注射疫苗,多半是个人的选择。在个人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们感染疾病的几率和传染可能性都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有些疫苗的接种或许并不那么迫切了,当然这种结论要由医学界专家研究决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在教育、工业和服务业中都呈现出人群更密集、交流接触更多、活动范围更大、流动更快的特征,一旦出现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的难度其实更大(2003年的“非典”是个典型例子)。

三、          “疫苗旅游”的风险

创新无处不在!“疫苗事件”一出,不久便有人提出了“疫苗旅游”的概念,即组织游客自费出国去接种疫苗。我对这种“新概念”持绝对反对的态度。因为它可能是非常危险的。在此我不妨做一个“阴谋论”的设想:假如某个国家或国际恐怖想发动一次“生物战”(以前叫细菌战),原本把生物战剂先运进来再在不同地区进行投放,这个过程环节很多,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极容易被发现。如果有了“疫苗旅游”,就简单多了,他们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在疫苗中混入生物战剂,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同时感染,回国后在各地传播。。。。。。可怕的后果,我不敢继续想下去。

四、          如何用技术手段防范类似的疫苗事件?

作为理工科技术男,故作悲天悯人状地进行感性表达从来都不是我的强项,在理性的思考之后开展技术构思才是我最该做的。下面我就说说我对如何防范类似“疫苗事件”再次发生做的技术设想。

在浏览有关新闻和评论时,我注意到的疫苗储运中的“冷链”概念,即疫苗从生产到最终使用前,应该始终在低温环境中,在非低温的常温甚至高温环境暴露可能会导致疫苗的失效。在护士打开疫苗包装,给顾客注射疫苗时,如果知道疫苗已经失效,肯定不会继续注射,问题在于,她不知道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是否经历过可能导致失效的温度过程。要让最终用户明确地知晓疫苗是否始终处于“冷链”之中,需要记录下整个储运链条经历的温度,为此当然可以用一个自动温度记录装置记下全过程的温度,以现在的电子技术,这不难实现,也有产品,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只是个成本和责任心的问题。

每一剂疫苗都能够配备这样的装置,当然不现实也没必要。其实,我们只需要给每一剂疫苗做个一次性的温敏标记,当环境温度超过疫苗允许的温度上限时,它的颜色就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使用者看看颜色就知道保存环境是否超标,判断出疫苗还能否可靠地使用。如果要求所有疫苗或类似的需要低温保存运输的生物制品必须有这种标示,并在每一次移交时严格检查记录,相信不难杜绝这类因为“冷链”断裂而导致的“疫苗危机”。

 




疫苗案件反思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964638.html

上一篇:新年送福
下一篇:点评今日科学网精选标题档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34 郑小康 许培扬 宁笔 王守业 谢平 魏焱明 刘洋 姬扬 冯大诚 邓小钊 朱晓刚 文克玲 罗德海 杨正瓴 黄永义 鲍海飞 张南希 刘建栋 武夷山 蔡小宁 朱勇 李学宽 唐凌峰 陆俊茜 赵美娣 侯成亚 葛肖虹 徐向田 biofans xiyouxiyou zhyzh youxuxiliu xqhuang pppoe2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