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微信群动员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些成绩和经验的老师每天一人值班介绍一下自己在“双创”方面的经历和思考,今天我值班,照例需要交这份作业,昨夜备完课紧急整理了一下以前的回忆文章,算作经历偏放到了群上,上午上课前开始动手写这部分内容,下午带着大一项目组的学生干完活儿,晚上继续完成后面的作业,结果越写越长,不知不觉间竟已洋洋千言,远远超出了群主要求的篇幅(300字左右),已经不便再贴在微信群里“现眼”了,遂决定回归老根据地,到科学网博客上整篇博文。
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我主张“有教无类,扬长补短”。
作为指导教师,当然都希望遴选招集那些素质最好、能力最强的好学生加入到课题组开展活动,因为这样的队伍好带,任务完成得好,更容易出成绩,无疑是上上之选。但是,现实情况是好学生永远只是学生群体中的少数人,无法满足所有老师的需求,难免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从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上看,其实是平等地给予了所有学生(包括中等生和差生在内)机会的,所差的,只是学生自己是否有的兴趣,是否在申报阶段被动员起来,是否组织起队伍去联系导师要课题,以及导师见了学生之后是否决定接纳。我所说的“有教无类”,就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不轻易拒绝学生,而是积极鼓励并引导他们参加科创和学科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即使只是些普通学生,虽然未必立竿见影地取得巨大成就,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总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更快成长进步,同时也为科研团队提供现实的支持或积蓄后备力量。因此,积极地带学生而不太“挑”学生,其实是件有意义的事,这便是“有教无类”。
带学生显然是好事,然而现如今带普通学生或者比较弱的学生,确实也是个难事。导师交给学生的任务,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或许不难完成;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因为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状态比较平常,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更多的能力需要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导师的投入需要更多,而最初的收效并不大,如果单纯以衡量好学生的那些高指标去评判,会感觉局面很糟糕、学生带得比较失败,因此老师之间谈起来带学生,常常听到“一代不如一代”的抱怨和对学生各种缺点的集体吐槽的场景。其实呢,就在我们抱怨过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们的种种缺点毛病后不久,看到八零后们已经开始在社会上“挑大梁”了,九零后也大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了,零零后们也上大学了,国家一直在发展,社会还在不断进步,完全没有因为人们的抱怨和挑剔而停滞或倒退。也就是说,学生们的缺点和问题固然是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缺点有问题就彻底不行了,而是仍然具有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各种可能。事实上,学生们并非一无是处,多少总有些值得肯定的东西,即所谓的"长处",发挥这些长处,做些他们能做好的事,就是“扬长”。让学生在扬长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收获点儿成就感和自信心,就可能形成正能量的正反馈,对其成长会有所裨益。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会被其本人体会到,也不难被导师发现并指出,此时如果摆正心态,自觉地弥补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能力的缺失或意志品质的不到位,则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提高,这就是我所说的“补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