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灼见真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hqtt 跨界真中医的教研医之路

博文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扩张性心肌病(92)

已有 196 次阅读 2025-11-27 22:1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孙某,男性,52岁,文职人员,初诊日期:2023年3月5日。主诉:心悸气短伴下肢浮肿反复发作2年,加重1月。患者2年前始觉劳作后心悸气短,初未重视,后渐次加重,稍动即喘,并见下肢浮肿。近1月来,诸症加剧,夜间时有憋醒,需端坐呼吸,伴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眠差易醒。

刻诊: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精神萎靡,语言低微。颈脉动急,虚里搏动应衣,下肢按之凹陷不起。舌质淡紫,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脉沉细结代,重按欲绝。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病程绵长,气血耗伤,《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今患者心脾两虚,宗气生化乏源,无力贯心脉而行呼吸,故见心悸气短;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布,则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血归经,谓之脾营”,脾虚不能统血摄血,加之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不归经,溢于脉外,留着肌肤则为肿,上凌心肺则喘促不得卧;舌质淡紫、脉沉细结代皆为心脾两虚、血瘀水停之明证。此属中医“心悸”、“水肿”范畴,证属心脾两虚,血瘀水停。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兼以活血利水,处方:

黄芪40g、人参15g、白术20g、当归15g

茯神20g、远志12g、酸枣仁15g、木香9g

龙眼肉12g、桂枝10g、丹参20g、泽泻15g

生姜5片、大枣6枚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14剂。

二诊(3月19日):患者精神稍振,心悸气短略平,夜间已可平卧,尿量增多,肢肿稍减,纳食渐增。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结代减少。此心脾气血有来复之机,血水有下行之势。效不更方,原方加茯苓30g、葶苈子15g,继服21剂。

三诊(4月9日):患者心悸气短大减,肢肿尽退,纳眠转佳,面色渐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偶见结代。此气血渐复,水湿已去大半。守方加减,调整如下:原方去泽泻、葶苈子,加麦冬15g、五味子10g,续服21剂。

四诊(4月30日):患者已能轻度活动,无明显心悸气短,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而和缓。此心脾得补,气血得充,脉道得养。予原方制成丸剂,缓图收功,续服2月。

五诊(6月25日):患者诸症平稳,面色红润,体健神清,已恢复日常轻便工作。舌脉如常。嘱其继服参松养心胶囊调理,以资巩固。

【按语】

本案患者之扩张型心肌病,所见心悸、气短、浮肿、纳呆诸症,究其根本,在于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乏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损伤心脾,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神明不安。《难经·四十二难》谓:“脾主裹血,温五脏”,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且失统血摄血之职,血不循经,渗溢脉外,与水湿相合,发为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与此证相合。

归脾汤源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薛己《正体类要》中增入当归、远志,使其养血宁神之效更著。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健脾补中,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其生化。全方心脾同治,气血并补,然重点在于治脾,盖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气血充盛,心得所养,神有所依,故方名“归脾”,意在于此。赵汉青教授于此案中,谨守病机,以归脾汤为基,佐桂枝以通心阳,丹参以活心血,泽泻以利水湿,使补中有通,补而不滞,深得《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辨证精准,方药相合,故能获此良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12051.html

上一篇: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寡言(91)
收藏 IP: 222.190.97.*|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8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