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某,女性,45岁,教师,初诊日期:2019年3月10日。主诉:全身皮肤逐渐紧绷伴关节疼痛2年,加重3个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前臂皮肤肿胀,后逐渐变硬、紧绷,色泽加深,关节屈伸不利。近3个月,皮损蔓延至胸背部及面部,表情呆板,张口困难,伴畏寒肢冷,指端遇冷后苍白、青紫,纳差,便溏。
刻诊:全身皮肤弥漫性硬化,以四肢、胸背部为著,皮肤紧硬如革,难以捏起,表面蜡样光泽,面部表情固定,鼻削唇薄,张口度仅两指。肢端肤色青紫,触之冰冷。舌质淡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细涩。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年过四十,阳气渐衰,脾肾阳虚为本。阳虚不能温煦四肢百骸,故畏寒肢冷;寒邪内侵,凝滞气血,加之阳虚运化无力,痰瘀互结,阻于肌肤腠理,故皮肤硬化、紧绷,甚则累及关节。雷诺现象、舌脉均为阳虚寒凝、痰瘀阻络之象。此属 “皮痹” ,证属脾肾阳虚,寒凝瘀阻。治宜温阳散寒,化痰祛瘀,通络软坚,处方:
制川乌6g(先煎)桂枝12g、川芎12g
白芍15g、炙黄芪30g、当归15g、防风9g
白芥子10g、羌活9g、独活9g、甘草6g
汉防己9g、伸筋草15g、鸡血藤30g
生姜5片、大枣5枚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随药冲服蜂蜜水,连服14剂。
二诊(3月24日):患者诉皮肤紧绷感略减,关节疼痛稍缓,畏寒肢冷改善不明显。舌脉同前。初诊已见小效,但寒邪深痼,非短期能除。原方加干姜10g、细辛3g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力,黄芪增至40g,继服21剂。
三诊(4月14日):患者皮肤明显软化,紧张感减轻,面部表情较前丰富,张口度改善至两指半,肢端青紫好转,便溏改善。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寒邪渐化,痰瘀未清。调整方药:
炙黄芪40g、制川乌6g(先煎)、桂枝10g
白芍15g、当归15g、丹参20g、鹿角霜10g
白芥子10g、莪术12g、鳖甲15g(先煎)
鸡血藤30g、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30剂。
四诊(5月19日):病情持续好转,躯干、四肢皮肤已能捏起,关节活动度改善,面色转润,食欲增进。舌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复查相关指标改善。寒凝已基本消散,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善后,上方加减调治近3个月,患者皮肤弹性大部分恢复,生活自理,病情稳定。
【按语】
本案硬皮病,中医诊为 “皮痹”。其病因病机,核心在于脾肾阳虚,寒湿内侵,导致气血凝滞,痰瘀互结,痹阻经络皮腠。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乌头桂枝汤源自《金匮要略》,本为寒疝兼表证而设。赵教授取其 “乌头”大辛大热,温经散寒、逐痹止痛之力,合 “桂枝汤”调和营卫、通达阳气之功。方中制川乌、制草乌为君,峻逐寒邪;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通阳敛阴;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白芥子化痰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伸筋草、鸡血藤舒筋活络;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并能制乌头之毒性。全方共奏温阳散寒、化痰祛瘀、通络软坚之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4 0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