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某,女性,32岁,文员。初诊日期:2017年5月7日。主诉:停经近5月,自觉胎动消失1周,小腹隐痛伴阴道少量淡血水3天。患者孕4月余,一周前自觉胎动消失,近3日出现小腹隐痛,阴道有少量淡红色血水样物流出,无异味。在外院查B超提示:单胎,头位,未见胎心搏动,考虑胎停。患者及家属情绪低落,但强烈排斥引产,希望尝试中医药治疗,遂多方打听前来就诊。
刻诊:面色青暗,小腹冷痛,畏寒,口淡不渴,纳呆,小便清长。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沉涩而无力。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素体阳虚,寒湿内盛。孕后气血养胎,阳气更虚,寒凝血瘀,冲任失调,胞脉失养,最终导致胎元失养,殒坠胞中。气血运行不畅,故小腹隐痛;胎死既久,阳气衰微,不能温煦,故面色青暗、畏寒、小腹冷痛;舌质淡紫、脉沉涩无力皆为阳虚寒凝,气血瘀滞之象。此属阳虚寒凝,瘀阻胞宫。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下胎救母,处方:
当归30g、川芎15g、肉桂6g、人参6g
红花10g、川牛膝15g、车前子10g(包煎)
益母草30g、炮姜10g、炙黄芪20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兑入黄酒一小盅,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5剂。
二诊(5月12日):患者诉服药3剂后,小腹冷痛转为阵发性胀痛,程度加剧,阴道流血量增多,色暗红,伴有血块。5月12日晨,排出一腐白色胎块,后阴道流血逐渐减少,腹痛减轻。现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恶露未净,色淡红。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乃瘀血已去,正气亏虚。治宜益气养血,化瘀生新,处方:
党参25g、人参1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9g
炮姜6g、炙甘草6g、益母草15g、三七粉3g(冲服)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7剂。
三诊(5月19日):患者精神好转,面色稍显红润,恶露已净,无腹痛,仍感气短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复查B超提示:宫腔内无残留物,子宫内膜线清晰。予以八珍益母丸口服一个月,以益气养血,调补冲任,促进身体复原,建议备孕1年以上。
【按语】
本案胎死腹中,属中医“胎死不下”范畴。其病因病机,多因母体素虚,或孕后调摄失宜,导致气血虚弱、阳虚寒凝、瘀血阻滞等,致使胎失所养而殒坠,又因气虚血滞,无力促胎外出。
佛手散(又名芎归散)源自《备急方》,由当归、川芎两味药组成。方中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二者配伍,活血化瘀,行气下胎。古代医籍记载其“治妇人妊娠伤动,或子死腹中,血下疼痛,口噤欲死。服此探之,不损则痛止,已损便立下”。
本案中,赵教授以佛手散为核心,合入脱花煎以增强温经活血,降利下胎之功;重用益母草活血化瘀,促进子宫收缩;加黄芪益气助运,炮姜温经止血,黄酒为引以助药力通达。全方旨在温通化瘀,催生下胎。关于子母预后的判断,《黄氏女科》中有云:“其母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子活母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 本案患者初诊时面色青暗,结合B超,符合子死母存之候,为治疗提供了依据。
胎下之后,瘀血虽去,气血大伤,故二诊转方用生化汤加减,旨在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方中参、芪补气;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桃仁、益母草、三七粉化瘀;炮姜、甘草温中止血。此扶正与祛邪同施,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胞宫得以修复。
赵汉青教授在此案中,严格遵循了中医“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原则,在明确胎死的前提下,果断运用活血化瘀之法。其治疗过程层次分明:首诊重在温通化瘀,攻邪下胎;次诊转而扶正化瘀,调理胞宫;三诊则以丸药缓图,固本复原。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在处理妇科急症时辨证论治、阶段论治的灵活性与科学性,但仍强烈建议此类病情交由西医治疗。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3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