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主题,它连接了语言学、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和概念史。我们从“自然语言”到“科学概念”的跨越,本质上就是人类从日常经验走向系统化、理论化知识的过程。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系统地阐述这个过程。
一、自然语言的特性
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是我们日常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模糊性与多义性:一个词的含义高度依赖于语境。例如,“光”可以指光线、时间(光阴)、光滑、用完等多种意思。
2. 隐喻性:我们大量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例如,用“上/下”来理解情绪(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社会地位(上级/下级)。
3. 基于经验:词汇最初源于对人类感官经验和身体活动的描述。例如,“力”的概念最初来自肌肉疲劳的感觉。
4. 目的驱动:主要用于日常沟通、叙事和社交,而非追求精确的逻辑一致性。
二、科学概念的特性
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石,它们追求:
1. 精确性与单义性:在一个科学理论框架内,一个概念必须有清晰、唯一的定义。例如,物理学中的“力”被明确定义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获得加速度(F=ma)”。
2. 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理想情况下,科学概念应与可观测、可测量的现象或操作相联系。例如,“温度”从“冷热的感觉”被操作化为“温度计上的读数”。
3. 系统性:科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理论(如定律、公式)相互连接,构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网络。例如,“速度”“加速度”“力”“质量”在牛顿力学中通过F=ma紧密相连。
4. 客观性与主体间性:科学概念的意义应尽可能独立于个人主观感受,能够被不同研究者共同理解和检验。
三、从自然语言到科学概念的转化过程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的、也是认知上的“提纯”过程。
1. 选择与借用
科学家首先从自然语言中借用一个词汇,用来指代他们感兴趣的某种现象。例如“原子”,源于古希腊语的“atomos”,意为“不可分割的”。这个概念最初是一个哲学思辨的产物,而非科学实证的概念。“细胞”源于罗伯特·胡克对软木塞观察后,借用“cell”(小房间、修道院小屋)一词来形容其结构。
2. 意义的精炼与重构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科学家对借来的词汇进行“手术”,剥离其日常的、模糊的、隐喻的涵义,赋予其新的、精确的、技术性的定义。例如“功”,在日常生活中指任何付出努力的活动,但在物理学中,它被精确定义为“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W=F·s)”。一个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在日常语言中他做了很多“功”,但在物理学中他做的“功”为零。“能/能量”在日常语言中代表活力、精力,在科学中,它被重构为一个描述物体做功能力的守恒量,并发展出动能、势能、化学能等多种可量化的形式。
3. 数学化与形式化
这是自然科学概念发展的巅峰。概念被转化为数学符号、公式或模型,从而获得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和推理能力。例如牛顿将“力”和“运动”的关系数学化为F=ma和微积分方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将化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序数这一数学量联系起来,使化学概念系统化、可预测。
4. 理论网络的嵌入
一个孤立的定义是脆弱的。科学概念的真正稳固在于它被整合进一个更大的理论网络中。它的意义由它在网络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决定。例如“电子”的概念,最初只是“阴极射线”的代名词,后来通过汤姆逊、密立根、玻尔等人的实验和理论,其意义不断丰富,与“电荷”“质量”“波粒二象性”等概念紧密交织,成为了原子物理和化学理论网络的核心节点。
四、哲学与历史的视角
1. 概念史的视角
正如科塞勒克所研究的那样,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概念史”过程。例如,“自然”“宇宙”“生命”这些概念的含义,从古希腊到现代科学,经历了革命性的变迁。研究这一历史,能让我们理解科学思想是如何从哲学思辨和日常语言中脱胎换骨的。
2. 科学哲学的视角
托马斯·库恩:科学概念的意义是由它所在的“范式”决定的。范式转变时,即使使用相同的词汇(如“时间”“空间”),其概念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
操作主义(珀西·布里奇曼):强调概念应由测量它的“操作”来定义。这体现了科学概念对可测量性的追求。
五、小结
1. 挑战:这个过程并非总是顺利的。旧有的自然语言含义会“纠缠”科学概念,造成公众理解甚至科学家自身思考的混淆(如对“熵”“量子”等概念的通俗误解)。
2. 意义:这个过程是人类认知的一次伟大飞跃。它创造了元语言——一套超越日常经验、能够进行严密逻辑推演和精确描述世界的符号系统。正是通过这套系统,人类才得以构建起宏伟的科学大厦。
3. 小结:从自然语言到科学概念,是一个“去语境化”“精确化”“数学化”和“系统化”的升华过程。它始于对世界朴素的、整体的感知,通过严格的定义、测量和理论构建,最终形成能够深刻揭示自然规律的精确定义概念体系。这条路,也正是科学从常识中分离出来,走向独立和强大的道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3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